45岁的张先生常感气短,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检查发现心脏增大,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邻居李阿姨则因心脏肌肉僵硬肥厚,确诊肥厚型心肌病。同为心肌病,一“变大变弱”,一“变厚变硬”,二者有何区别?又该如何应对?
两种常见心肌病:心脏的“变形记”。心脏如同精密“血泵”,靠心肌正常舒缩维持血液循环。而心肌病会破坏“血泵”结构与功能,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差异显著:1.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变大变弱”。患者心脏似过度拉伸的气球,心室腔扩大、心肌变薄,收缩力显著下降。正常心脏射血分数超 50%,重症患者可低于30%。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会出现气短、乏力、下肢水肿等心衰症状。该病好发于30-50岁男性,主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酗酒与遗传。2.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变厚变硬”。心肌细胞异常增生致心室壁增厚、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引发心脏舒张充盈受限与收缩射血受阻,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活动后胸痛、头晕、晕厥等症状,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重要诱因,约60%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识破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心肌病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当出现这些信号时需提高警惕:1.活动耐量下降:运动后气短、心慌加剧,休息后缓解,提示心脏泵血功能减弱。2.胸痛与晕厥:肥厚型患者剧烈运动后胸骨后疼痛,或突发晕厥,分别由心肌缺血、流出道梗阻导致。3.夜间憋醒:扩张型患者夜间因呼吸困难惊醒,需坐起缓解,源于平卧时心脏负荷加重致肺淤血。4.下肢水肿:脚踝或小腿傍晚凹陷性水肿,休息不消退,可能是心功能下降引发水钠潴留。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怀疑心肌病时,医生会通过这些检查“透视”心脏的变化:1.心脏超声:最常用的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心脏大小、心肌厚度和收缩功能。扩张型心肌病可见心室扩大、室壁变薄;肥厚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室壁增厚,尤其是室间隔增厚明显。2.心电图: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心肌肥厚的特征性改变,帮助初步判断心脏电活动异常。3.心脏磁共振:能更精准地评估心肌组织的质地,判断是否有心肌纤维化,对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4.基因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尤其重要,约一半患者能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还能帮助家族成员进行早期筛查。
治疗与管理:让心脏“回归正轨”。虽然心肌病是慢性疾病,但通过规范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是基础。扩张型心肌病:常用ACEI/ARB类药物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担,严重者需加用利尿剂和强心药。肥厚型心肌病: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能减轻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有房颤的患者需用抗凝药预防血栓。2.生活方式要“忌口”。限制盐摄入: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加重水钠潴留。控制饮水量: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需记录出入量,避免饮水过多增加心脏负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流出道梗阻或恶性心律失常,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戒烟限酒: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必须严格戒酒。3.特殊治疗手段。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通过植入特殊的起搏器,让左右心室协调收缩,改善心功能。室间隔酒精消融或切除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过减少肥厚的心肌组织,解除流出道梗阻。心脏移植:终末期心肌病患者,药物和其他治疗无效时,心脏移植是最后的选择。
预防与筛查:早发现早干预。1.家族筛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应尽早做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做到早发现早管理。2.避免诱因:预防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病毒),及时治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避免长期酗酒、熬夜等损伤心肌的行为。3.定期复查:确诊后需每3-6个月做一次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监测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肌病虽会改变心脏结构,但并非不可控。无论心脏“变胖”还是“变弱”,只要早诊早治、规范管理,多数患者都能正常生活工作。记住,忽视身体预警才是健康大敌,若身边有人出现可疑症状,不妨提醒其尽快做心脏检查——关爱心脏,就是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