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版 科普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肾衰患者如何选

□临沂市中心医院 王纪霞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又称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此时肾脏功能已严重衰竭,无法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若不进行有效干预,将危及生命。肾移植是理想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器官短缺、手术风险及高昂费用等因素,目前尚无法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求。因此,透析治疗成为维持肾衰竭患者生命的主要替代疗法。

  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常用的透析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利用体外的人工肾(即透析器)作为半透膜,通过弥散、对流和超滤机制,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多余电解质及水分,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治疗时,需建立血管通路,常见方式包括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或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血液在血泵驱动下引出体外,流经透析器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后,净化后的血液再回输体内。标准血液透析通常在医院或专业透析中心进行,每周3次,每次约4小时。治疗过程由医护人员全程监控,确保安全与充分透析。其优点在于透析效率高,尤其对小分子毒素清除能力强,治疗过程集中,便于医疗管理,适用于多种并发症患者。此外,治疗期间患者无需自行操作,降低了居家操作失误的风险。然而,血液透析也存在明显局限。频繁往返医院给患者带来时间与交通负担,影响生活自由度;治疗中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急性并发症;长期依赖血管通路可能引发感染、狭窄或血栓等问题。

  腹膜透析(PD)。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腹膜作为天然半透膜进行血液净化的替代疗法。其原理是将无菌透析液通过预先植入腹腔的导管注入腹腔,腹膜上的毛细血管网与透析液之间通过弥散和超滤作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及电解质。经过数小时的dwell(留腹)时间后,含有毒素的旧透析液被引流排出体外,再注入新鲜透析液,完成一次交换。常用透析模式为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和持续循环腹膜透析(CCPD)。CAPD无需机器辅助,患者每日手动更换透析液3–4次,每次交换耗时约30分钟,可在家中、工作场所或旅途中进行,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CCPD则借助自动循环仪在夜间睡眠时完成多次交换,白天无需操作,更适合白天活动较多的患者。PD的主要优势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了血液透析中常见的低血压风险,且无需体外循环和复杂设备,保护残余肾功能相对较好。然而,PD也存在局限性。长期留置导管和频繁操作增加了腹膜炎、导管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透析效能受腹膜特性影响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超滤衰竭;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及导致腹膜结构改变。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各有其特点,在治疗效果、生活方式适应性及成本效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治疗效果上,HD通过高效的体外循环系统迅速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尤其对小分子物质如尿素氮、肌酐等有较好的清除能力。然而,这种间歇性的治疗方式可能导致“透析失衡综合征”,表现为头痛、恶心等症状,且由于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等情况。相比之下,PD以持续的方式进行体内净化,提供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更为有效。在生活方式适应性方面,HD通常要求患者每周前往医院或透析中心3次,每次约4小时,这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由度,并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而PD则赋予患者更大的灵活性,特别是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可以夜间自动进行透析过程,白天正常工作学习,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保障。

  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HD初期需要建立血管通路,长期使用专业设备和材料费用较高,同时频繁就医增加了间接成本。PD虽然初期置管手术费用固定,但长期看,由于透析液的持续消耗,总花费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