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版 科普

产后抑郁如何识别与应对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覃雪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每一位新生命的诞生都令人喜悦,但对于刚刚经历分娩的母亲来说,这段时期却并不总是幸福美满。一些产妇在产后并没有感受到预期的喜悦,反而陷入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疲惫等状态,甚至会对照顾宝宝失去信心,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产后抑郁。

  什么是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一种出现在分娩后数周至数月之间的抑郁状态,属于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不同于短暂的“产后情绪低落”,后者通常发生在产后3至5天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哭泣、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持续几天后自行缓解。但产后抑郁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严重程度更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母亲的身心健康,甚至波及婴儿的成长与整个家庭的和谐。

  产后抑郁的常见表现。产后抑郁的表现因人而异,但通常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明显的疲劳感,即使休息后也感觉乏力;对育儿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或无力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日常事务难以处理;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或过度嗜睡;食欲变化,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感到自己是个“坏母亲”,强烈的自责感;对宝宝产生疏离,缺乏情感联系;严重者可能有自伤或伤害婴儿的念头。并非只有“重度”症状才需要重视。任何持续的负面情绪、行为变化,都应作为信号及时关注。尤其当这些表现影响到日常生活或亲子关系时,更不能忽视。

  导致产后抑郁的原因。激素变化:在分娩后,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种生理变化会直接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引发情绪波动。心理压力:从孕期到产后,身份的转变、育儿责任的增加、对母职的不确定感,都可能使产妇感到焦虑和压力。同时,如果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不顺利的经历,如难产、剖宫产、早产等,也会加重心理负担。缺乏社会支持:家庭成员的不理解、配偶不参与育儿、产妇独自承担大量育儿任务,容易让她们感到孤独、被忽视或无助。既往疾病史:若本身有抑郁症病史或孕期就存在焦虑情绪,那么产后抑郁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如何识别自己或他人是否可能患有产后抑郁?对于产妇本人来说,如果在产后两周以上持续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睡眠或饮食问题明显增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当母亲,那么就应当引起重视。这些不是单纯的“疲劳”或“正常焦虑”,而很可能是产后抑郁的早期信号。而对于家属,尤其是配偶与直系亲属,也要学会识别这些变化。如果发现产妇情绪持续不稳、对婴儿照顾兴趣下降,甚至出现自责或消极言语时,应及时沟通、鼓励就医,不要一味责备或忽视。

  应对产后抑郁的方式。对于轻度产后抑郁,非药物干预常为首选。包括心理咨询、支持性谈话、适当运动、改善睡眠质量、增加休息时间等。很多产妇在表达情绪、获得理解后,会明显好转。丈夫和亲人可以分担部分育儿任务,创造一个包容、温暖的氛围,让产妇有时间休息和调节心情。日常交流中应多鼓励、少指责,避免让她感到“自己做不好”或“拖累家庭”。若症状中重度或持续时间较长,则需要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医生介入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心理治疗,或在必要时使用抗抑郁药物。现代医学中已研发出对哺乳期影响较小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情况权衡利弊,制定合适方案。

  预防产后抑郁,从孕期开始。从孕期开始重视心理健康,建立合理的生活节奏、保持适度锻炼、学习育儿知识和分娩常识,都有助于缓解对未知的恐惧。与伴侣提前沟通产后分工,规划好育儿支持系统,也能减少焦虑。定期参加产前检查与心理筛查,了解自我情绪状态,有需要时可提前接受心理疏导。产后应给予产妇足够的休息时间,不强求“快速恢复”,更不能以传统观念压迫其承担所有母职。

  母亲是家庭的核心之一,但她不是超人。产后抑郁不该成为禁忌或耻辱,而应被科学看待和善意接纳。每一位新妈妈都经历着从“女性”到“母亲”的巨大转变,而这段旅程,需要被理解、被陪伴、被支持。正视产后抑郁,是对母婴健康的尊重,也是对整个家庭幸福的保护。当我们学会关心产妇的心理状态,而不仅仅是孩子的体重或睡眠,我们才真正看见了“母亲”这个角色的全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