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手术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但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让患者承受额外痛苦,还可能影响手术效果。掌握防脱位的关键护理措施,对患者顺利康复至关重要。
术后体位:筑牢防脱位的第一道防线。术后正确的体位摆放是预防髋关节脱位的基础,如同为新置换的髋关节搭建一个安全的“初始环境”。1.卧床时的体位要求。在术后卧床期间,患者需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简单来说,就是双腿之间要像夹着一个枕头一样,保持适当的分开角度,一般为15°-30°。这是因为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还未完全愈合,过度内收、内旋或屈曲会使人工关节承受不正常的压力,容易导致脱位。比如,患者在翻身时,如果没有注意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随意将患侧腿向内撇,就可能增加脱位风险。2.睡眠时的体位注意事项。睡觉时,建议患者采用仰卧位,如果需要侧卧,应在两腿之间放置一个厚枕头,避免患侧髋关节内收。同时,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在家人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轻轻翻身,防止压疮,但翻身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患肢的正确体位。3.绝对禁止的体位动作。患者在卧床时,还要注意避免将双腿交叉放置,像翘二郎腿这样的动作是绝对禁止的,因为这会使髋关节处于极度内收内旋位,极易引发脱位。
康复锻炼:科学运动助力关节稳定。1.术后早期的基础锻炼。术后早期,当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时,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的锻炼。比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患者可以主动活动脚踝,通过收缩和放松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也不会对髋关节造成过大压力。2.恢复期的髋关节屈伸练习。随着身体的恢复,可逐渐进行髋关节的屈伸练习,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屈曲。一般来说,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宜超过90°,否则容易增加脱位的风险。患者可以坐在床边,缓慢地将腿抬起,再放下,每次练习的次数和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日常活动:细节把控减少脱位风险。1.起身与坐下的正确方式。起身时,应先将身体移到床边,健侧腿先着地,然后用健侧手支撑床面,缓慢站起,避免直接用患侧腿用力撑起身体。坐下时,要选择有扶手的椅子,且椅子的高度要合适,避免过低。坐下时,先将患侧腿向前伸,然后缓慢坐下,身体向后靠,保持髋关节在屈曲时不超过90°。2.上下楼梯的规范动作。上下楼梯时,要遵循“健侧先上,患侧先下”的原则。上楼梯时,先用健侧腿迈上一级台阶,然后再将患侧腿跟上;下楼梯时,先将患侧腿迈下一级台阶,再将健侧腿跟上。同时,要借助楼梯扶手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3.穿脱衣物的注意事项。穿脱衣物时,也要注意保护髋关节。穿裤子时,应先穿患侧腿,再穿健侧腿;脱裤子时,则先脱健侧腿,再脱患侧腿。穿袜子或鞋子时,不要弯腰低头,可借助长柄工具辅助完成,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和内收。4.日常活动的禁忌与适度原则。患者在日常活动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爬山等,这些运动可能会使髋关节承受过大的冲击力,增加脱位风险。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注意休息,防止过度劳累。
异常情况处理:及时应对保障康复安全。1.髋关节脱位的典型症状。髋关节脱位时,患者通常会感到患侧髋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且关节活动受到明显限制,无法正常屈伸、旋转。同时,患侧肢体可能会出现畸形,如肢体缩短、外旋等。2.脱位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如果出现异常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患肢处于舒适的位置,不要尝试自行复位,以免加重损伤。此时,家属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联系医护人员,告知具体情况,等待专业人员前来处理。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尽量安抚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因疼痛和紧张而乱动。
总之,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高度重视,从术后体位、康复锻炼、日常活动到异常情况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只有严格遵循相关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髋关节脱位的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