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版 科普

洪水发生后,生活饮用水消毒这样做

□白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汪玉秀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洪水一旦发生,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更易引发严重且棘手的水污染问题,对每一个家庭饮水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此种情况下,需重视对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来确保群众所用所喝之水的安全性。作为多年从事理化水质检测工作人员,本文就洪水后公众对生活饮用水如何进行科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促使灾后重建期间,确保大家安心饮水,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

  洪水与水污染的“秘密”。洪水发生时将生活垃圾、树枝、泥沙等冲入水库、河流、湖泊,这无疑对我们水源水造成了污染,继而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滋生问题。此种微生物种类多样,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可诱导水传播疾病,如腹泻、霍乱。故掌握污染水源的成因,并对受污染水源进行识别并做及时分析检测,是确保消毒和饮水安全的关键所在。

  生活饮用水的消毒过程。1.水源水的识别。在洪水发生后,选择洁净的水源意义重大。首先,需避免直接受污染河流、湖泊或井水的使用,这些水体易含有泥沙、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问题。或通过快速高效的消毒、过滤、净化等手段处理受污染水源水,及时追踪水质检测报告,待合格亦可选择正常使用。若受条件限制,只使用井水,需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确保其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量要求方可使用。2.工具与材料。为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有效消毒,需准备合适的工具和材料。主要的消毒剂包括漂白粉如次氯酸钙和专用水处理药剂等,此类材料可有效将水中分布的细菌和病毒杀灭。另外,准备干净容器,用于储存消毒后的水,以防有交叉污染的问题出现。务必在器具使用前,完成彻底消毒清洗,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消毒方法大揭秘。1.漂白粉消毒法。漂白粉消毒法属一项常用且简单的消毒手段。首先,将漂白粉与水依据1:1000的比例混合,即每升水中加入1毫升左右的漂白粉。做混合操作后,静置30分钟,使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将水中分布的细菌和病毒有效杀灭。在消毒工作结束后,若水呈现轻微的氯气味,则需进行稀释处理,此法较适合用于家庭日常饮水处理。2.煮沸法。煮沸法为一项传统且十分有效的水消毒手段。将水加热至沸腾状态,并保持至少1分钟时间,若在高海拔地区,受沸点降低影响,需延长3分钟,确保将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杀灭。做煮沸处理后的水需进行冷却,使其温度适宜后,再取干净的容器储存密封保存。煮沸法简单可操作,无需运用任何化学试剂,较适合在家庭和野外使用,也是大众普遍都能做到的一种简便消毒方式。3.微滤与紫外线消毒法。微滤和紫外线消毒法是现代水处理技术有效结合的消毒方式。经过微滤器,可将水中分布的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有效去除,提升水质,确保后续消毒效果的增强。采取紫外线消毒法是将水源水置于紫外线下照射,迅速将细菌和病毒杀灭,来保障水质安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保障了水质消毒效果,较适用于家庭和公共场所消毒。

  消毒后的水质检测。1.嗅觉与视觉检查。做消毒处理后的水质可经嗅觉和视觉完成初步判断处理。首先检查水是否为清澈透明状,以防有浑浊或悬浮物出现,从检验角度来说,这对应的是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等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另外,嗅觉也非常重要,我们饮用的水必须是无异臭异味,一旦闻着霉味或氯味等,都需经过处理直到检测水质合格方可安心饮用。2.水质检测工具。为对家用水质做初步安全评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家用便携水质检测小型设备。但此类设备检测数据仅限于消毒剂指标和个别感官指标的初步检测,考虑到家庭备用使用率低且数据准确度有待考量,要想得到精准可靠的检测数据,还得到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去做专业水质检测分析,如此,方可保障饮水安全。

  其他注意事项。在完成用水后,需对储水容器进行有效的清洁处理。定期清洗容器,可降低二次污染的风险。另外,消毒后的水不宜长期存放,要定期开展常规水质指标检测,定时完成水源更换,以确保饮水的新鲜度和安全性。这样,可确保饮用水的质量达标,有利于群众饮水健康。

  洪水后,生活饮用水是否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健康。运用科学的消毒方法,可有效净化水源,避免因水质问题而诱导各类疾病的发生。通过此次科普,希望大家在遭遇洪水后重建过程中,增强饮水安全的信心,筑起健康生活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