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药物用于专门对付细菌,可此类药物却并非是“万能药”,要是乱用,就会使细菌变得聪明,变得越来越难对付。但是,现今抗生素滥用却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所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据相关数据研究,至少约有50%的抗生素处方存在不必要性,今天就为大家汇总头孢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指南,从而让它们发挥真正的威力。
头孢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指南。1.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配”头孢:头孢并非是感冒灵,它专业用于对付细菌感染,但是对病毒所引起的感冒却毫无作用,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感冒大多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此时若盲目性的吃头孢,不仅无法治好感冒,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所以在感冒之后,需要综合体征、必要性的检查以及症状等来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综合判定之后再决定要不要使用头孢类的抗生素药物。2.医生说啥就干啥:在各种疾病当中,都逃不过“遵医嘱”三个大字,医生在开具处方药物时,对于剂量以及疗程并非是乱写的,医生会结合你的病情、体重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来对剂量进行调整,以确保药物可能有效杀灭细菌,同时还要最大程度上减少身体对药物的副作用。若你觉得自身好的差不多,提前停药就好比将细菌打个半死,但残留的细菌可能会出现再次繁殖,甚至还可能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在下次感染时更加难治疗,因此,若明确需要使用头孢类药物,一定要严格遵医嘱,别半途而废,确保将症状完成消灭干净,总而言之,就是医生说让干啥就干啥,这也是对自身健康负责的表现。3.别“囤”头孢:在很多家庭的药箱当中,通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头孢类药物堆积如山,就好比是随时准备抵御细菌的入侵,然而,此种囤药的行为却并不科学,头孢类药物存在明确的保质期,一旦过期药物的有效成分就会出现分解,在失去药效的同时还可能会变成废药,,甚至还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并且市场上的头孢类药物种类较为繁多,若盲目性的囤积,反而会导致用药的盲目性与风险增加,所以,大家不要盲目性的去囤积头孢类药物,而是应该按照实际的需求去购买,并且在用完之后再购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4.明确头孢类药物药效:在抗生素这个大家庭当中,头孢类药物就好比是“明星家族”,这个家庭的成员众多,且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脾气以及所擅长的领域,例如头孢拉定对于轻中度的呼吸道感染以及尿路感染有着不错的疗效;头孢克洛则更像是一个多面手,在对呼吸道感染有效的同时还可对部分皮肤软组织感染有效;头孢曲松则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感染有效。这就好比是不同的工具,钉子要用锤子,螺丝要用螺丝刀,每种头孢都有其最适合的战场,因此,要做到对症下药。
为什么会出现抗生素滥用的现象?1.公众的认知存在误区:很多患者对于病因、病程等缺乏科学性的理解,认为抗生素就是万能药,不管是什么病都能治,所以会习惯性的使用抗生素。同时在部分的文化背景之下,患者对于医生的期望值会比较高,认为医生所开具的药物必须立马体现出治疗效果,此种文化观念也会导致医生在用药决策当中产生较大的压力,致使开具不必要的抗生素。2.药店营业员的“专业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患者生病之后为了图方便,会直接去药店买药,而不是先去医院找医生确诊,而药店营业员有时会出于业绩考虑,向患者推荐抗生素,毕竟抗生素周转快、利润高,患者由于盲目性的听从药店营业员的专业建议,导致随意进行抗生素的购买和使用,致使细菌耐药风险增加,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3.“药到病除”的错觉:抗生素有个极易让人误解的坏毛病就是它能让症状快速缓解,给人一种药到病除的错觉,就好比我们生活中感冒后吃了抗生素症状就好像减轻了,于是自然而然认为是抗生素的功劳,但其实,感冒本身也会自然好转,抗生素可能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此种错觉会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致使抗生素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
总之,头孢类药物并非包治百病,它需要对症下药,滥用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学会正确使用头孢类药物,以共同来守护抗生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