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版 科普

产后抑郁非矫情 家人陪伴是良药

□百色市田东县中医医院 周雪花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不就是生个孩子,怎么这么矫情?”类似的话语,像冰冷的利刃,一次次刺痛着产后抑郁女性的心。实际上,很多女性在产后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产后抑郁绝非想太多或玻璃心,而是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知、用切实的行动干预的重要心理健康问题。

  产后抑郁: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夹击。产后抑郁的发生,是生理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理层面剖析,女性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在72小时内断崖式下降,直接打破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5-羟色胺被誉为“快乐神经递质”,其水平降低会直接导致情绪低落;多巴胺失衡则会让人失去对事物的热情。同时,分娩带来的身体创伤和新生儿频繁哺乳需求,使产妇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持续的睡眠不足会致使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削弱情绪控制能力。心理层面,从妻子到母亲的身份转变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毫无经验的育儿过程,许多产妇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手足无措。产后抑郁患者会因“担心照顾不好孩子”产生强烈负罪感。此外,家庭重心向新生儿倾斜、经济压力、夫妻育儿观念冲突等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产妇的心理负担。

  家人陪伴:最有效的心理解药。家人的陪伴与支持,是对抗产后抑郁的核心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天与家人进行30分钟以上有效情感交流的产妇,抑郁风险可降低42%。当产妇倾诉育儿焦虑时,家人耐心的倾听和一句我知道你辛苦,有我在,便能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实际行动上的分担同样重要。丈夫主动学习换尿布、冲泡奶粉,父母帮忙准备营养三餐,这些细节能为产妇每天争取2-3小时的休息时间。这种实际行动不仅减轻了产妇的身体负担,更传递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温暖信号。

  科学陪伴:从行动到细节的关怀。日常陪伴应注重质量。家人每天固定时段放下手机,与产妇聊聊兴趣爱好、时事热点,帮助产妇从育儿压力中抽离。例如,一起讨论最近追的电视剧,分享美食制作心得,都能让产妇放松心情。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也很关键。家人可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基础护理知识,在产妇午休时承担喂奶、哄睡工作。同时,家人要留意产妇对护理环节的反应,若发现其对某类护理操作感到焦虑,应及时沟通并协助完成,避免压力累积。社交支持也是不可或缺。家人可帮助产妇组织小型家庭聚会,或通过视频与闺蜜保持联系。定期的社交互动能让产妇感受到自己依然与外界紧密相连,重建社交信心。

  分阶段守护:不同时期的陪伴策略。1.产后1-2周是身体恢复关键期,家人应重点关注产妇生理需求,协助更换敷料、调整哺乳姿势,同时观察情绪变化。若发现产妇频繁哭泣、回避与人交流,需主动开启轻松对话,避免情绪积压。此时产妇身体虚弱,家人可为其准备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提醒按时服药,用细致入微的照顾传递关心。2.产后1-6个月是抑郁高发期。家人可每周安排家庭散步、看电影等活动,帮助产妇转换心情。一旦发现产妇食欲骤减、对孩子失去兴趣等症状,需增加陪伴频率,必要时联系社区心理服务或前往医院咨询。例如,天气好时陪产妇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在家中一起观看轻松愉快的电影,缓解紧张情绪。3.产后6个月后,家人仍需持续关注。此时产妇可能面临重返职场的压力,家人应肯定其育儿付出,协助制定工作计划,助力平稳过渡。可以一起探讨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联系靠谱的育儿机构或保姆,解决孩子的照顾问题,给予信心和鼓励。

  紧急干预: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当产妇出现活着没意思、孩子离开我会更好等言语,或连续3天无法正常进食、睡眠时,必须立即就医。可前往三甲医院精神科或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专业治疗通常结合药物调整神经递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思维模式。就医时,家人要详细向医生描述产妇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及变化情况,以便准确诊断。治疗期间,家人需严格监督服药,陪同参与心理治疗,记录情绪变化日记。研究表明,有家庭全程支持的患者,康复周期平均缩短3-6个月。家人要观察药物副作用,积极配合治疗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引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