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版 科普

血小板减少输血止血的秘密

□浦北县人民医院 宁兰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人体的血液成分中,血小板虽体积微小,却在止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能迅速黏附聚集形成血栓,释放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同时还能修复血管壁微小损伤。一旦血小板数量减少,人体止血功能就会受损,导致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随之出现,严重时甚至引发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就需要通过血小板输血补充数量以止血。本文将围绕血小板减少原因、输血要点及综合应对措施展开,助力大众科学认识相关问题。

  认识血小板:身体的止血保障。血小板在人体止血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当血管发生破损,血小板能够快速黏附至破损部位,相互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对伤口进行临时封堵,阻止血液持续流出。同时,血小板会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构建稳定的血凝块,实现有效止血。除止血功能外,血小板还可维持血管壁完整性。日常循环中,血小板能够及时修复血管壁的微小损伤,防止血液渗出。正常人体的血小板计数存在特定范围,当实际数值低于该范围时,即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根据减少程度不同,临床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以指导后续诊疗。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血小板减少由多种因素引发,主要可分为生成不足、破坏过多和分布异常三类。生成不足通常与骨髓病变或药物影响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骨髓疾病,会直接损害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化疗药物、部分抗生素等,也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活性,干扰血小板的生成过程。破坏过多和分布异常同样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在破坏过多的因素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免疫性疾病,会使人体免疫系统误将血小板当作异物攻击;感染、脾功能亢进等非免疫性因素,则会加速血小板的破坏。而大量输液导致血液稀释,或血小板过多滞留于脾脏等情况,会造成血小板分布异常,最终引发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与输血指征。血小板减少会显著增加人体的出血风险。身体早期常出现一些警示信号,如皮肤表面出现针尖大小的瘀点、成片的瘀斑,频繁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若血小板减少持续加重,病情严重时可能引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当血小板计数低于特定数值,或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症状,又或是需要进行手术、侵入性操作时,为避免严重出血,及时进行血小板输血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血小板输血的流程与安全保障。血小板输血前,需进行严格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进行ABO血型匹配,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符;虽然Rh血型一般不作为强制要求,但在条件允许时也应尽量匹配。如有条件,还需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风险。血小板血制品需在特定条件下储存与运输,采用恒温震荡保存,保证血小板活性。输血过程中,为确保血小板及时发挥作用,需快速输注。同时,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及时识别发热、过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不良反应。输血后,通过复查血小板计数判断输注效果,并观察患者出血症状是否改善,评估输血治疗的有效性。

  血小板减少的综合应对措施。治疗血小板减少不能仅依赖输血,还需采取综合措施。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是关键,如针对骨髓疾病、免疫性疾病,需遵循专科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从根源上改善血小板减少问题;同时,若药物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日常生活中,血小板减少患者要注重自我防护。尽量避免外伤,减少碰撞风险,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选择质地柔软的食物,防止坚硬食物损伤消化道引发出血。此外,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按照医生建议复诊十分重要,一旦出现出血不止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结语。血小板减少会影响人体止血功能,血小板输血是应对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治疗手段。通过科学严谨的输血流程,可补充血小板数量,降低出血风险。但血小板减少的治疗需综合多方面措施,从治疗原发疾病到日常自我防护,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希望本文能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