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版 科普

月经不调的背后原因知多少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南宁市兴宁区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黄素群

  月经,是女性身体的一张“晴雨表”,每月一次的规律来潮,不仅象征着生殖系统的健康,更是内分泌平衡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中不少女性却深受月经不调的困扰:有人月经提前或推迟,有人经量忽多忽少,有人痛经难忍,甚至有人长期闭经……这些看似“小问题”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身体的健康隐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月经不调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月经不调的“信号灯”:这些表现需警惕。月经不调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周期异常: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超过7天,甚至出现数月不来月经(闭经)。2.经量异常:月经量过多(需频繁更换卫生巾,甚至出现血块),或过少(点滴即净,护垫即可)。3.伴随症状:痛经严重到影响生活,经前情绪波动大(如焦虑、抑郁),乳房胀痛等。建议女性朋友下载月经周期记录APP,连续观察3-6个月的周期变化。如果发现规律被打破,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需及时关注。

  四大原因揭秘:为什么你的月经“不听话”?月经不调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原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四大核心原因:1.内分泌失调:激素的“天平”失衡。女性的月经周期受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精密调控。当压力过大、长期熬夜、过度节食、肥胖或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时,激素水平会紊乱,导致月经异常。2.器质性病变:身体“零件”出问题。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病变等疾病,可能直接影响月经。例如,子宫肌瘤会压迫子宫内膜,导致经量增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可能引发痛经。如果月经异常伴随剧烈疼痛、非经期出血或分泌物异常,需立即就医检查。3.生活方式“隐形杀手”。熬夜、节食、剧烈运动、情绪压力等,都是月经不调的“幕后推手”。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卵巢功能下降;剧烈运动可能引发运动性闭经。4.药物与疾病关联。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抑郁药、化疗药物)和慢性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也可能干扰月经。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自我调理四步法:从生活细节入手。面对月经不调,不必过度焦虑,科学调理是关键。以下是四个简单易行的自我管理方法:1.饮食调理:吃出健康月经。补充铁元素:月经期间失血较多,需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避免生冷刺激:冷饮、辛辣食物可能加重痛经,建议经期饮食温和。多吃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坚果、植物油,有助于调节内分泌。2.适度运动:动出规律周期。瑜伽、快走、游泳等低强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避免剧烈运动,如马拉松、举重等,可能引发运动性闭经。3.情绪管理:笑对“大姨妈”。每天花10分钟冥想,或听舒缓音乐,缓解经前综合征。与朋友、家人分享情绪,避免独自承受压力。4.优质睡眠:睡出内分泌平衡。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入睡和起床,避免熬夜。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提高睡眠质量。

  就医指南:何时需要求助医生?如果自我调理后月经不调仍未改善,或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月经连续3个月以上不规律,痛经严重到影响工作生活,非经期出现出血或分泌物异常,还伴有体重骤增/骤减、皮肤粗糙、多毛等症状。就医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性激素六项检查评估内分泌水平,甲状腺功能检查排查甲状腺疾病,以及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卵巢等器官,以便准确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预防与注意事项:日常如何守护月经健康?生活管理对月经健康至关重要。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杜绝熬夜,让身体内分泌系统维持稳定状态。同时,要避免过度减肥,过度节食易致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月经。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PV、TCT检查,提前预防妇科疾病。在应对月经不调时,要避开一些误区。切勿盲目相信“偏方”,像喝红糖水、吃红枣,虽能暂时缓解痛经,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月经不调问题。此外,若正在服用药物(如避孕药),切不可自行停药,一定要遵医嘱调整用药。

  结语。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它的异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科学调理、规律作息、及时就医,大多数月经不调都能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