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版 科普

焦虑症来袭,如何应对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崇左市荣军优抚医院 黄海彬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焦虑”已成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考试前的紧张、演讲时的不安,这些正常的焦虑情绪能促使我们做好准备。但当焦虑超出可控范围,持续困扰生活时,就可能发展成焦虑症。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造成干扰。因此,了解焦虑症并学会应对方法,对维护自身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认识焦虑症。正常的焦虑是面对压力的自然反应,事件结束后会逐渐消失,程度较轻,不影响生活;而焦虑症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久,程度严重,会让患者时刻紧张担忧,无法正常活动。焦虑症有多种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过度担忧生活琐事且难以控制,伴有坐立不安等症状;惊恐障碍患者会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和不适,伴有心跳加速等症状,发作后还会担心再次发作;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则害怕在社交场合被评价,会尽量避免社交活动。焦虑症的症状体现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上可能出现心慌、出汗、头晕、肌肉紧张、失眠等;心理上表现为过度担忧、恐惧、注意力难以集中、坐立不安等。这些症状相互影响,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自我调节方法。在情绪管理方面,先要学会接纳焦虑情绪。当焦虑出现时,不要急于否定或对抗它,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反而能减少其带来的冲击。转移注意力也是个有效的办法,当焦虑感袭来时,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跑步、游泳等运动,让身体动起来,释放压力;或者听一首舒缓的音乐,让思绪从焦虑的事情上移开;也可以培养画画、养花等兴趣爱好,在专注于爱好的过程中忘却烦恼。同时,积极的自我暗示也很重要,每天对自己说“我能应对好眼前的困难”“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长期坚持能增强内心的力量。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作息是基础,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打乱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和心理保持稳定状态。健康的饮食同样不可或缺,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神经,加重焦虑;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适度运动也能有效缓解焦虑,像散步,每天坚持半小时,在公园或小区里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瑜伽通过身体的拉伸和呼吸的调节,能让人身心放松;慢跑则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能带来愉悦感,减轻焦虑情绪。思维调整要学会识别不合理的焦虑思维,比如灾难化思维,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一件小事就觉得会引发严重后果;还有过度概括,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当发现这些不合理思维时,要用合理的思维替代它们。比如,当出现灾难化思维时,告诉自己“事情可能有多种结果,不一定会像我想的那么糟”;面对过度概括时,提醒自己“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我可以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

  寻求外部支持。当焦虑情绪自己难以调节时,寻求外部支持是很有必要的。与家人朋友沟通是重要的途径,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焦虑状况时,可以说 “最近我总是很担心,晚上也睡不好,感觉压力很大”,让他们了解你的感受。获得亲友的理解和支持,能让你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他们的陪伴和鼓励会让你更有勇气面对焦虑。利用社会资源参加焦虑症互助小组,在那里可以遇到有相似经历的人,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应对方法,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孤单一人,还能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此外,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收听专业的音频节目,能让你更系统地了解焦虑症,学到更多科学的应对技巧。

  何时需要就医及就医后怎么做?当焦虑症状经长期自我调节未缓解反而加重,或严重影响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时,需及时就医。可选择精神科或心理科,通过医院官网、APP或现场挂号,就诊时要详细描述症状、出现时间及对生活的影响,以便医生诊断。常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能缓解症状,需遵医嘱用药;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改变不合理思维和行为模式。对治疗的误解要摒弃,就医后需按时吃药、定期复诊,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并完成任务,才能更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