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版 科普

肺结核来敲门?日常防护这么做

□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 杜艺冰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清晨的诊室里,28岁的小张捂着嘴咳嗽,面前的纸巾上带着淡淡血迹。"医生,我咳嗽两周了,吃了止咳药也不见好……"检查报告显示,他的肺部已出现典型结核病灶。这样的场景,在呼吸科并不罕见。肺结核,这个曾被视为"白色瘟疫"的古老疾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传播。但不必恐慌——掌握科学防护知识,我们完全能筑起健康防线。

  揭开肺结核的"真面目"。结核分枝杆菌是这场"隐秘战争"的主角。这种细菌拥有超强生存能力: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6-8个月,在阴暗角落甚至能蛰伏数年。它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核传播,直径仅1-5微米的微粒能悬浮在空中数小时,一旦被吸入肺部,便可能扎根繁殖。感染后未必立即发病。当免疫力足够强时,细菌会被限制在局部形成"结核潜伏感染",约5%-10%的潜伏者会在免疫力下降时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典型症状常被忽视:持续咳嗽超过2周、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37.5-38℃)、夜间盗汗如洗、体重莫名下降。这些表现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犹如身体发出的"加密求救信号"。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削弱免疫屏障;HIV感染者患结核的风险是常人的26-31倍;长期使用激素者、老年人、营养不良者都是结核菌偏爱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年轻上班族发病率上升,与熬夜、压力大、缺乏运动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构筑三道防护屏障。第一道:阻断传播链。患者规范治疗是最有效的防控。确诊后需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原则,通常需要6-9个月用药。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或用肘部遮挡,避免飞沫四溅。痰液应吐在含消毒液的密封容器中,切勿随意吐在公共区域。家庭密接者需提高警惕。与患者同住时,建议分室居住、保持门窗通风,患者餐具单独消毒(煮沸15分钟即可杀灭结核菌)。高危人群(如儿童、老人)可定期进行PPD皮肤试验或胸部X光筛查。第二道:优化生存环境。通风是最经济有效的"空气净化器"。每天开窗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能降低室内结核菌浓度60%-90%。在密闭场所(如电梯、会议室),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佩戴时注意检查气密性,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侧。紫外线是结核菌的"天然克星"。阳光充足的天气,将衣物、被褥晾晒2-3小时,利用紫外线杀菌。家庭可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注意人离场时使用,避免直射皮肤和眼睛)。第三道:强化免疫防线。营养是免疫系统的"弹药库"。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鸡蛋、牛奶、鱼肉),维生素A、C、E和锌、硒等微量元素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研究发现,每周吃3次深海鱼的人群,结核感染风险降低40%。疫苗接种是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的关键。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对严重类型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的保护率可达80%,但需注意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作用有限。

  走出防护误区,科学应对。误区1:"接触一次就会感染"。结核菌感染需要一定剂量。短暂接触感染者的风险较低,但长期共处(如家庭成员、同事)需加强防护。免疫力正常者即使感染,发病概率也不足10%。误区2:"症状消失就能停药"。抗结核治疗必须全程足量。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细菌耐药,使治疗难度和费用大幅增加。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完成整个疗程并复查确认治愈。误区3:"偏方能替代正规治疗"。大蒜、醋熏等"土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延误病情。目前抗结核治疗已有成熟方案,通过规范用药,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守护健康,从细节做起。预防肺结核,本质是守护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23点前入睡)、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学会压力管理(冥想、深呼吸),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实则是最强大的"天然疫苗"。当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等症状时,请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我国对肺结核患者提供多项免费政策,包括痰涂片检查、胸片检查和抗结核药物。记住:早期发现、规范治疗,肺结核完全可以治愈。

  结语。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家人和朋友筑起抵御结核的坚固防线。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智慧,而智慧的选择,往往始于对健康的敬畏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