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版 科普

中医护理:四季泡脚各有不同门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颜亨金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中医理论中,脚部被视为“精气之根”,分布着众多与脏腑相连的穴位和经络,泡脚则是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渗透来调节身体机能的传统养生方式。四季更迭,气候特点各异,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泡脚的方法需顺应季节规律进行调整。掌握四季泡脚的门道,能更好地发挥其养生功效,帮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护理方式维护身体健康。

  春季泡脚:疏肝解郁,升发阳气。春季阳气渐升,万物复苏,但此时人体肝气易郁结,常有困倦、情绪波动等表现。泡脚需注重疏肝理气,助力阳气升发。药材选择上,生姜性温,能驱寒解表,促进阳气升腾;陈皮可理气健脾,化解春季易生的湿滞;玫瑰花能疏肝解郁,调节情绪。可取生姜3-5片、陈皮10克、玫瑰花5克,加水煮沸后放温使用。水温控制在38-40℃较为适宜。春季人体阳气初升,水温过高会耗伤阳气,过低则无法达到刺激经络的效果,保持此温度能温和激发身体机能。泡脚时长以15-20分钟为宜。时间过短难以发挥作用,过长可能导致下肢血管过度扩张,引起头晕等不适,尤其对于老年人更需注意。春季泡脚后要及时擦干脚部,穿上袜子保暖,避免吹风受凉,以防寒气入侵。体质偏热者,若使用生姜等温热药材后出现口干、烦躁等症状,应减少用量或更换药材。

  夏季泡脚:祛湿清热,养心安神。夏季高温多雨,湿气较重,人体易受湿热侵袭,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问题,泡脚需侧重祛湿清热、养心安神。藿香和佩兰是夏季泡脚的常用药材,二者均能化湿解暑,有效去除体内湿气;薄荷性凉,可清热解表、提神醒脑,缓解夏季的燥热感。可取藿香15克、佩兰15克、薄荷10克,加水煮沸后放至适宜温度使用。水温以35-38℃为宜。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水温过高会加重燥热感,甚至导致出汗过多、耗气伤津,较低的水温能更好地实现清热祛湿的效果。泡脚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夏季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较快,过长时间泡脚易使身体过度出汗,造成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引发不适。需注意避免在大汗后立即泡脚,此时毛孔张开,突然接触温水可能导致邪气入侵;泡脚后可适量饮用温水,补充流失的水分,但不宜饮用冰镇饮品。

  秋季泡脚:滋阴润燥,润肺养肾。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人体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干咳等症状,泡脚应注重滋阴润燥,滋养肺肾。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玉竹可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枸杞则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三者搭配适合秋季使用。可取麦冬15克、玉竹15克、枸杞10克,加水煎煮后使用。水温保持在39-42℃,这个温度能更好地促进药物渗透,滋养身体津液,缓解干燥不适。泡脚时长可适当延长至20-25分钟,让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身体储存津液,应对秋季的干燥气候。秋季泡脚后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津液生成;若干燥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滋阴药材的用量。

  冬季泡脚:驱寒暖身,补肾益阳。冬季寒气盛,人体阳气内敛,易受风寒侵袭,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情况,泡脚需以驱寒暖身、补肾益阳为重点。艾叶能温经散寒、祛湿止痛,肉桂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花椒能温中散寒、除湿,三者搭配能有效对抗冬季寒气。可取艾叶20克、肉桂10克、花椒10克,加水煮沸后放温使用。水温可稍高,约40-43℃,但需注意避免烫伤,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应先试水温再泡脚。较高的水温能更好地驱散体内寒气,温暖全身。泡脚时长以25-30分钟为宜,足够的时间能让热力和药力深入体内,增强阳气,改善冬季畏寒症状。泡脚时要注意室内保暖,避免室温过低导致寒气入侵;高血压患者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四季泡脚通用禁忌。太饱或太饿时不宜泡脚:太饱会因下肢血管扩张减少胃肠道血液供应,影响消化;太饿则可能因血糖低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患有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等疾病者需谨慎,前者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后者可能使血压进一步下降导致头晕甚至晕厥,建议遵医嘱;脚部有伤口或溃疡时也不宜泡脚,以防污水和细菌进入引发感染,影响愈合。泡脚后不要立即睡觉,可稍作休息,待身体恢复平静后再入睡,这样能更好地吸收药效,提高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