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版 科普

拔罐后起水泡?中医护理来支招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颜亨金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拔罐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民间被广泛应用于缓解肌肉酸痛、祛除体内湿气等。然而,不少人在拔罐后会遇到皮肤起水泡的情况,这让他们既困惑又担心。本文将从中医护理的角度,为大家详细科普拔罐后起水泡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能从容应对。

  认识拔罐后起水泡。拔罐后起水泡,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拔罐操作后,皮肤表面出现含有液体的泡状凸起。这是拔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常见反应,并非意味着拔罐操作一定存在问题,也不一定是身体出现了严重疾病,大家不必过于恐慌。从中医角度和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起水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常见原因。体内湿气较重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医认为,当人体内部湿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在拔罐时,受到罐内负压的吸引以及热力等因素的影响,体内的湿气会通过皮肤向外排泄,当湿气排出较多较快时,就可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水泡。拔罐时间过长也是导致水泡出现的常见原因,不同体质、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拔罐的耐受程度不同,若超出了合适的拔罐时长,皮肤长时间受到罐内负压的牵拉和刺激,就容易因过度损伤而出现水泡。罐内负压过大同样会引发水泡,负压过强会对皮肤组织产生较大的牵拉力量,使皮肤细胞受损,进而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此外,皮肤敏感或娇嫩的人群,比如儿童、老年人以及皮肤本身比较脆弱的人,在拔罐时皮肤受到刺激后,也更容易出现水泡。

  不同情况水泡的处理方法。面对拔罐后出现的水泡,需要根据水泡的大小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确保皮肤能够顺利恢复,避免感染等不良情况发生。对于小水泡,即直径小于0.5厘米的水泡,处理相对简单。首先要保持水泡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可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水泡周围,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摩擦到水泡,防止脏物污染水泡。这类小水泡通常可以自行吸收,因此无需挑破,随意挑破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保护水泡,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衣物摩擦到水泡,让水泡在自然的环境下慢慢恢复。中等水泡,也就是直径在0.5-1厘米之间的水泡,处理时需要更加谨慎。首先要做好消毒准备,准备好碘伏、无菌棉签、无菌纱布等用品,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性。挑破水泡时,要用经过消毒的无菌针头在水泡的边缘轻轻刺破一个小口,让水泡内的液体自然流出,注意不要将水泡皮撕掉,因为水泡皮可以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有助于伤口愈合。之后,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轻轻涂抹在水泡及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在水泡处并进行包扎,每天更换一次纱布,以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而对于大水泡,即直径大于1厘米的水泡,或者出现多个密集水泡的情况,由于自行处理难度较大,且感染风险高,所以一定要及时就医,让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在就医前,要注意不要自行挑破水泡,避免对水泡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同时要避免水泡部位受到摩擦,保持该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加重。

  处理后的注意事项。对水泡进行处理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还需要注意一系列事项,以促进皮肤的恢复,防止出现感染等问题。保持水泡部位的干燥至关重要,在皮肤完全愈合之前,要避免该部位接触水,比如不要在洗澡时让水长时间浸泡水泡处,以免引起感染。同时,要避免对水泡部位进行刺激,不要用手去抓挠水泡,因为手上带有很多细菌,抓挠容易导致水泡破裂感染;也不要在水泡部位涂抹刺激性的药膏或护肤品,以免对皮肤造成额外的伤害。还要密切观察水泡的恢复情况,留意水泡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流脓等感染迹象,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说明可能已经发生感染,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另外,在水泡完全恢复之前,不要再在同一部位进行拔罐,以免对尚未愈合的皮肤造成再次损伤,影响恢复。

  如何预防拔罐后起水泡?控制时间,依体质和部位调整,一般不超15分钟,敏感娇嫩皮肤或薄部位需更短。让专业人员调节罐内负压至合适大小,避免过大刺激皮肤。选择正规机构,其操作人员专业规范,能减少操作不当引发的水泡。同时拔罐前主动告知自身皮肤状态、过敏史、体质等情况,方便操作人员采取合适方法和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