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科门诊中,许多女性因痛经问题前来就诊。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痛经并非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由一种名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在暗中作祟。这种疾病如同一位隐形的推手,在幕后悄然影响着女性的健康与生活。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出现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直肠阴道隔,甚至肠道、膀胱等。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仍受激素调控,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炎症反应,导致粘连、囊肿及疼痛。流行病学特点:1.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约10%,在不孕女性中高达20%-50%。2.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延迟7-10年,误诊率较高。3.家族史(如母亲或姐妹患病)可使发病风险提高7-10倍。
为什么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痛经?痛经是内异症最典型的症状,其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局部炎症反应:异位内膜组织周期性出血,血液无法排出,刺激周围组织释放前列腺素、细胞因子(如IL-6、TNF-α),引发炎症和疼痛。2.神经浸润与敏感化:异位病灶可侵犯盆腔神经,导致神经纤维增生,疼痛阈值降低,形成慢性疼痛。3.粘连与解剖结构改变:反复出血和炎症促使纤维组织增生,造成卵巢、输卵管与周围器官粘连,活动受限,进一步加重疼痛。4.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特殊性:若病灶侵入直肠、膀胱或宫骶韧带深部(>5mm),疼痛更为剧烈,可能伴随排便痛、性交痛。
不只有痛经:内异症的多样化表现。内异症不仅仅是“痛经病”,它还可能以多种非疼痛症状示人,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1.不孕:40%-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这是因为盆腔粘连会影响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和运输,异位病灶可能导致卵子质量下降,体内异常的免疫环境也会对胚胎着床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2.月经异常:合并腺肌症时,常见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异常表现。3.肠道/泌尿症状:虽然罕见,但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可能导致周期便血、尿血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病灶已经侵犯到了肠道或膀胱等重要器官。4.慢性疲劳:长期的炎症反应和疼痛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疲劳,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结合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确诊依赖腹腔镜手术和病理检查。临床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如痛经特点、不孕史、家族史)及妇科检查(可能触及宫骶韧带结节、附件区包块或固定后倾的子宫)。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对卵巢巧克力囊肿诊断价值较高,但对腹膜型病灶敏感性较低,而MRI可更精准评估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范围(如直肠、膀胱受累)。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直观观察病灶并活检,同时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血检标志物,但CA125轻度升高可能提示内异症(特异性较低),未来仍需探索更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治疗策略:个体化与长期管理。内异症无法彻底根治,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进展、保护生育力。方案需根据年龄、症状严重度及生育需求制定。1.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包括NSAIDs止痛和激素治疗。NSAIDs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激素治疗选择包括: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和内膜增生)、孕激素(直接抑制异位内膜)和GnRH-a(诱导假绝经,需配合雌激素补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患者需求,可单独或联合使用这些药物,需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2.手术治疗。保守性手术:腹腔镜切除病灶、分离粘连,保留生育功能(适合有生育需求者)。根治性手术: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顽固者)。3.生育辅助。合并不孕者建议术后尽早自然受孕或辅助生殖技术(ART)。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可能影响卵巢储备,需权衡手术时机。4.长期管理。内异症复发率高(5年复发率约20%-50%),术后需药物维持治疗(如COC或孕激素)。
预防与生活管理。1.规律运动:适度运动可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炎症因子。2.避免经期性生活或剧烈运动:可能增加经血逆流风险。3.疼痛记录:记录疼痛时间、程度,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导致的痛经、不孕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提高公众认知、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