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版 科普

预防老人跌倒,这些“隐形杀手”要警惕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秀

  小区花园里,老人弯腰捡报纸时突然踉跄倒地;厨房里,刚洗完菜的奶奶转身时脚下一滑重重坐下……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每年约30%会发生跌倒,其中近一半发生在家中。为什么简单的动作对老年人暗藏风险?除了生理变化,生活细节里的“隐形杀手”更需警惕。

  身体机能衰退:跌倒的“内在导火索”。衰老导致人体多系统退行性变化,如同机器零件磨损,大幅增加跌倒可能。肌肉力量减退是直观变化。30岁后,肌肉量每年流失1%,70岁时力量可能下降50%以上,使老年人站立、行走稳定性骤降。同时,骨骼钙质流失引发骨质疏松,跌倒后易发生髋部、腕部和脊柱骨折,恢复难度极大。神经系统老化不容忽视。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年轻人脚下打滑能在0.1秒内调整,老年人可能需要1-2秒,足以导致跌倒。此外,负责平衡感的前庭系统功能退化,让老人常感头晕、站立不稳,起身或转身时更明显。感官系统衰退同样增加风险。老花眼、白内障导致视力模糊,难以判断地面状况;听力下降使其难以及时察觉危险提示;触觉减退让脚部对地面感知变弱,无法发现小石子、水渍等隐患。

  疾病与药物:潜藏的“隐形推手”。许多老年常见病是跌倒高危因素,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也可能埋下跌倒隐患。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幕后黑手”。高血压患者可能因体位性低血压突然头晕、眼前发黑;冠心病、心律失常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乏力、晕厥;脑卒中可能影响肢体活动和平衡能力,康复后也可能留下行走不稳的后遗症。药物副作用是另一大隐患。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可能引起头晕、嗜睡、乏力;降压药、利尿剂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降糖药可能引发低血糖;某些止痛药会抑制中枢神经,影响反应速度和平衡能力。更危险的是,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放大副作用,进一步增加风险。

  环境隐患:家中最易“失守”的角落。超过60%的老年跌倒发生在家中,熟悉的居住环境可能布满“隐形陷阱”。地面环境是常见隐患来源。厨房、卫生间的光滑瓷砖沾上水渍就如溜冰场;随意拖放的电线、网线会成为“绊马索”;卷翘的地毯边缘、打滑的地垫可能勾住脚或导致脚底打滑。此外,不同房间地面材质的高度差、过高的门槛、不平整的地面,都可能让老人猝不及防。照明问题易被低估。昏暗光线让老人看不清环境,强光或逆光可能导致眩光,影响视力判断。夜间起夜时,卧室到卫生间的光线不足尤为危险,许多老人因不愿打扰家人而不开灯,在黑暗中摸索极易发生意外。卫生间是家中最危险的区域之一。没有扶手的马桶、浴缸让老人坐起极为困难;浴缸底部光滑且无防滑垫,洗澡时易滑倒;不牢固的毛巾架、置物架,可能在老人情急抓握时脱落,加重跌倒后果。

  预防跌倒:从细节着手,筑牢安全防线。了解原因后,可从身体调理、环境改造、日常习惯等方面预防,为老人筑起安全防线。增强身体机能是基础。每天进行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通过踮脚尖、靠墙静蹲、弹力带锻炼等针对性训练提高下肢力量;定期做单脚站立(需陪同)、足跟走、足尖走等平衡练习。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管理疾病与药物至关重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心率,遵医嘱控制慢性病;服药前读说明书,了解头晕、乏力等副作用,服药后注意休息,避免立即进行上下楼梯等危险活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评估相互作用风险,必要时调整方案。养成安全生活习惯能有效预防跌倒。起身遵循“三步起身法”:躺变坐停留30秒,再站起停留30秒后行走,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穿防滑鞋,不穿拖鞋、高跟鞋或赤脚;上下楼梯扶好扶手,一步一台阶;随身携带紧急呼叫器或手机,跌倒时能及时求助;家人多关注老人状态,定期检查家中隐患,陪伴户外活动。

  老人跌倒是身体机能衰退、疾病药物影响、居家环境隐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只要重视,从增强体质、管理健康、改造环境、养成习惯等方面综合防范,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全。预防跌倒,细节决定成败,每个小改变都可能避免严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