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版 科普

家用呼吸机的使用“雷区”和正确打开方式

□平昌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何秋菊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当打鼾不再是简单的“睡得香”,当白天的疲惫与夜晚的呼吸暂停形成恶性循环,家用呼吸机逐渐成为许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救命设备”。作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的一线方案,家用呼吸机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原理,能有效防止气道塌陷,改善睡眠质量。但在实际使用中,不少用户因操作不当陷入“雷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让这台“夜间卫士”真正发挥作用。

  使用中的“雷区”:这些错误可能让治疗前功尽弃。凭感觉调参数,盲目追求“舒适”:很多用户拿到呼吸机后,觉得默认参数“太冲”“憋气”,就自己按说明书调低压、降压力。但呼吸机参数需要根据睡眠监测数据(如AHI指数、血氧饱和度)由医生设定,擅自降低压力可能导致气道无法完全打开,夜间仍频繁缺氧。反之,若盲目调高压力,可能引发腹胀、鼻腔干燥等不适,反而降低依从性。面罩选错或佩戴不当,漏气成“隐形杀手”:面罩是呼吸机与人体连接的核心部件,选错类型或佩戴不当,会导致漏气率升高。比如,鼻罩适合鼻腔通畅的用户,但若存在严重鼻塞,漏气会明显增加;口鼻罩虽覆盖范围广,却可能因贴合度差导致面部压痕。此外,松紧度也需注意:过松易漏气,过紧则可能压迫面部神经,甚至引发皮肤破损。湿化器使用误区:要么“干烧”,要么“积水”:湿化器的作用是加热空气、保持湿度,减少鼻腔干燥、喉咙刺痛等不适。但部分用户为图省事,直接不加纯净水,导致“干烧”,气流过于干燥,引发鼻黏膜出血;另一些用户则加水量过多,夜间翻身时水倒流进管路,甚至呛入气道,造成剧烈咳嗽。时用时停,治疗效果“打折扣”:OSA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有些用户觉得“症状缓解了就不用戴”,或因出差、应酬中断使用。实际上,中断治疗会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再次出现,血氧反复波动,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风险。研究表明,每周使用少于5晚、每晚少于4小时的用户,治疗有效率会下降60%以上。

  正确打开方式:科学使用让治疗事半功倍。1.遵医嘱设定参数,定期复查调整:首次使用呼吸机前,需完成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医生会根据AHI值(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最低血氧等数据设定初始压力。使用1-2周后,应复查睡眠监测,根据适应情况微调参数。若出现明显不适(如持续鼻塞、头痛),需及时联系医生,而非自行调参。2.精准选择面罩,三步搞定佩戴:鼻腔通畅者选鼻罩,鼻塞严重或张口呼吸者选口鼻罩,胡须浓密者可尝试鼻枕式面罩(接触面积小,贴合度更高)。佩戴后用手轻压面罩边缘,观察是否漏气;连接呼吸机后,若听到“嘶嘶”声或感觉面部有气流冲击,说明存在漏气,需重新调整。3.建立清洁习惯,分部件科学保养:每日用清水擦拭,每周用温和肥皂清洗,晾干后存放于干燥盒中。每周用温水加白醋浸泡30分钟,冲洗后倒挂晾干,避免阳光直射。每次使用后倒空积水,每周用柠檬酸溶液浸泡除水垢,防止细菌滋生。4.湿化器使用指南:水量、温度“双控制”:加水量:以水位不超过“MAX”刻度线为宜,避免夜间翻身时漏水。温度调节:夏季调至1-2档(湿度约30%),冬季调至3-4档(湿度约50%),鼻塞用户可适当调高1档,减少鼻腔干燥。特殊情况:若使用中出现管路积水,可将管路抬高至高于面罩的位置,或开启管路加热功能(部分机型配备)。5.坚持规律使用,把呼吸机变成“生活必需品”①初期适应:前3天可从每晚戴2-3小时开始,逐渐延长至整晚,减少抵触心理。②场景应对:出差时选择便携式呼吸机(重量仅1-2公斤),避免因设备不便中断治疗。③效果监测:通过呼吸机自带的睡眠报告(部分机型可连接手机APP)观察AHI值、漏气率等数据,定期反馈给医生,评估治疗效果。

  家用呼吸机不是简单的“止鼾工具”,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医疗设备。避开参数调节、面罩选择、清洁保养等“雷区”,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对于OSA患者而言,坚持使用呼吸机不仅能改善睡眠,更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