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就像一颗潜伏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病例超200万,其中约30%的患者因救治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而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失去生命。在中风发作时,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正确的急救措施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而错误的做法则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掌握“FAST”原则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和行动,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FAST”原则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风快速识别和急救方法,每个字母都代表着关键的判断要点和行动指令。
“F”代表Face(面部)。当怀疑有人中风时,可让患者尝试微笑。如果患者一侧面部肌肉无力,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不对称的情况,比如一侧嘴角下垂,无法像往常一样做出对称的微笑表情,那么这很可能是中风的信号。这是因为大脑中控制面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导致面部肌肉无法协调工作。
“A”代表Arm(手臂)。让患者将双臂平举,保持一段时间,比如5-10秒。如果其中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或者无法保持平举状态,出现明显的下落,这也是中风的典型症状之一。大脑控制肢体运动的区域出现问题后,会影响手臂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能力,使得手臂无法正常抬起和维持姿势。
“S”代表Speech(言语)。请患者说一句简单且完整的话,例如“今天天气很好”。如果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或者所说的话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无法说话,这就提示可能发生了中风。大脑中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受损,会导致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出现障碍。
“T”代表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都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进行救治。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从而增加后遗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在发现症状后,一定要争分夺秒,不能有丝毫犹豫。
突发中风时不能乱动患者,这是有重要原因的。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无论是哪种类型,患者的脑血管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随意搬动患者,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搬动可能会使出血部位的血管再次破裂,导致出血量增加;而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当的移动可能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此外,乱动还可能导致患者的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等危险情况。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进入气管,避免窒息。同时,要解开患者领口、领带等束缚物,确保呼吸顺畅。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或喂食物,因为此时患者的吞咽功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进食可能会导致呛咳、误吸,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脉搏等情况,并记录好中风发作的时间,以便医生在救治时能更好地了解病情。
及时就医对于中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缺血性中风,在发病4.5小时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一定时间窗内还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而对于出血性中风,及时的手术治疗或其他针对性治疗也能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致残率。因此,千万不要抱有“等一等看情况会不会好转”的想法,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预防中风同样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引发中风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突发中风时,记住“FAST”原则,不随意乱动患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做好现场的护理工作,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同时,积极预防中风,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