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版 科普

我们身边的射线,该如何科学应对

□贵港市人民医院 黄圣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医院拍胸片时,医生会给你披上铅衣;机场安检仪旁贴着“请勿伸手”提示;有人因担心辐射不敢买新瓷砖……那些看不见的射线,到底该怎么科学防护?其实,射线就像阳光,适量无害,过量才需警惕。

  身边的射线:分“危险”和“安全”两类。射线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防护重点完全不同。电离辐射能量高,能破坏细胞DNA,像“隐形子弹”。天然来源是主力:宇宙射线(坐飞机时接触)、土壤氡气、食物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如香蕉里的钾-40),每人每年约吸收2.4毫西弗(辐射剂量单位)。人工来源主要是医疗检查(CT、X光等),约占0.6毫西弗/年。非电离辐射能量低,仅让分子振动发热,像“温和声波”。手机、WiFi、微波炉、太阳光都属此类。目前无证据表明日常剂量会危害健康,比如手机辐射比安全标准低100倍,正常使用的微波炉泄漏量可忽略。

  重点防护:这3类场景要“主动设防”。大多数时候,射线的剂量低到可以忽略,但以下场景可能接触较高剂量,需要针对性防护。1.医疗检查:该做的别躲,能防的别漏。拍X光、做CT时,辐射集中在检查部位,但邻近器官可能受影响。这时候要记住“3个要”:要穿防护装备。正规医院会提供铅衣、铅帽、铅颈套——铅能有效阻挡X射线,比如0.5毫米厚的铅衣,能挡住90%以上的散射射线。拍胸片时,铅衣要盖住甲状腺(颈部)和生殖器官(下腹部),这两个部位对辐射更敏感。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骨折复查,拍X光片就够了,不必反复做CT;儿童做检查时,可让医生调整射线剂量(儿童辐射敏感性是成人的2-3倍)。但也别因怕辐射拒绝检查——一次胸部CT(约7毫西弗)的风险,远低于肺癌漏诊的危害。孕妇要特别注意。孕期前3个月如果必须做(比如怀疑宫外孕),要提前告知医生,用铅衣遮挡腹部。核磁共振(MRI)和超声没有电离辐射,孕期必要时可以做。2.职业暴露:按规程操作就安全。放射科医生、核电厂工作人员等职业人群,防护核心是按规矩来:佩戴剂量计记录辐射量,我国规定职业人员每年辐射不超过20毫西弗(约10次胸部CT)。遵循“时间、距离、屏蔽”原则:缩短接触时间、远离辐射源、用铅制装备隔离。数据显示,合规操作下放射科医生年均辐射量和普通人差不多。3.生活场景:别盲目焦虑,也别掉以轻心家里的辐射隐患,很多是“想多了”,但少数情况要注意:装修选石材别贪“天然”。天然大理石可能含氡气(放射性气体),选购时要看检测报告,安装后保持通风(氡气比空气重,会沉积在室内,开窗能吹散)。瓷砖的辐射量极低,正规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不用过度担心。别碰“来路不明”的放射源。如果看到标有“放射性”标识的物品,千万别碰,立即联系环保部门。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接触。比如别频繁做PETCT(一次约10毫西弗),它只适合癌症分期等特殊情况;坐飞机时,靠窗座位的宇宙辐射比过道高,但普通人每年坐飞机不超过100小时(约0.1毫西弗),无需担心。

  防护误区:这些“常识”可能是错的。误区1:“防辐射服能防手机辐射”。市面上的防辐射服,主要针对电离辐射(比如X射线),对手机、WiFi的非电离辐射基本没用。而且手机辐射剂量极低,只要别贴着耳朵连续通话几小时,完全没必要穿。误区2:“辐射只要接触就致癌”。辐射致癌是“剂量相关”的——低于100毫西弗时,风险小到难以统计;只有长期累积超过1000毫西弗(比如核泄漏事故),才会明显增加癌症风险。一次CT的辐射(7毫西弗),致癌概率约百万分之三,比出门遇车祸的概率还低。误区3:“孕妇不能用微波炉、看电视”。微波炉、电视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且剂量远低于安全标准。只要微波炉门能关紧(没损坏),加热时离1米以上,就不会有问题。

  记住这3点,防护就够了。1.分清“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医疗、核辐射)要防,非电离辐射(手机、微波炉)不用慌。2.遵循“合理防护”:医疗检查时主动穿铅衣,职业暴露时按规程操作,生活中别碰可疑放射源。3.拒绝“过度焦虑”:别因怕辐射耽误治疗,也别为“防辐射”买没用的产品(比如防辐射手机壳、辐射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