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科病房,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平时能自己散步的老人,在家不过是去阳台收件衣服,就因为脚下踩了块地毯,摔成了髋部骨折,从此离不开轮椅。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中,每3人就有1人曾在家跌倒,而跌倒导致的骨折、颅内出血,是老人致残甚至致命的重要原因。其实很多跌倒不是“意外”,而是居家环境里藏着“隐形陷阱”。今天就从安全防护角度,说说老人的家该怎么改才安全。
先给家里做个“风险扫描”。老人跌倒多发生在几个“高频区域”,先对照这张清单排查:客厅:地毯边缘卷边、电线横跨地面、茶几离沙发太近(起立、转身时容易碰撞);卫生间:洗澡时没有扶手、地面铺光滑瓷砖、浴帘太长拖到地上;卧室:床太高或太低(起身费劲)、夜间光线太暗、床头柜堆太多杂物;厨房:地上有油渍、橱柜太高(够东西时踮脚失衡)、凳子没固定好(坐时打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对平衡能力下降、反应变慢的老人来说,可能就是“致命坎”。比如光滑的瓷砖遇水后摩擦力骤减,老人摔倒时身体本能用手撑地,很容易导致腕骨骨折;而床旁的电线,可能让起夜的老人被绊倒,头部撞击家具引发脑出血。
重点区域改造:这三个地方最该“下功夫”。1.卫生间:加装“安全扶手”比铺防滑垫更重要。卫生间是跌倒高发区(占居家跌倒的40%),改造要记住“一装二换三保持”:装扶手:马桶旁装垂直扶手(高度70-80厘米,方便起身时抓握),淋浴区装L型扶手(既能扶着进出,也能在洗澡时借力),扶手一定要固定在墙上(别用吸盘式,承重不够易脱落)。换地面:把光滑瓷砖换成防滑地砖,或在淋浴区铺带吸盘的防滑垫(每天清洗避免藏污纳垢),洗完澡及时用干布擦净地面。保持干燥:放一个带吸盘的小凳子在淋浴区,让老人坐着洗澡(减少站立时间),门口放块吸水地垫(边缘要薄,避免绊倒)。2.卧室:让“走夜路”亮起来、宽起来。老人夜间起夜跌倒风险最高(凌晨2-5点),卧室改造要围绕“方便起夜”:光线别太暗:装一盏低亮度夜灯(插在床头或走廊插座),光线柔和不刺眼,能看清地面即可,避免突然开强光导致眼花。床的高度要合适:床垫上沿距离地面45-50厘米最好,老人坐在床边时,脚能完全踩在地上(膝盖呈90度),起身不用费劲踮脚或弯腰。清理“障碍”:床周围1米内别放椅子,地面平坦,睡衣、拖鞋要放在伸手能拿到的地方,避免老人弯腰或侧身够东西时失衡。3.客厅:让“活动区”更宽敞、无阻碍。老人在客厅多是散步、看电视,环境要“敞亮、平整、少杂物”:地面要“平”,家具“圆角”更安全,沙发别太软太低
这些“小改动”,花小钱防大险。除了重点区域,家里还有些“细节改造”成本低、效果好:换双“安全鞋”:让老人穿带魔术贴的防滑鞋(鞋底有深纹路),别穿拖鞋(易脱落)或光脚(尤其冬天地面凉,可能引发肌肉痉挛导致跌倒)。调整“顺手高度”:常用的药、水杯、遥控器放在腰部到眼睛之间的高度(不用踮脚或弯腰),橱柜太高的话,放个带扶手的稳固踏脚凳(别用塑料凳,易打滑)。加装“紧急呼叫器”:在床头、卫生间装一键呼叫铃,连接到子女手机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万一跌倒能及时求助(尤其独居老人)。保持“视线通透”:别在阳台、窗户边堆太高的杂物,避免老人走路时被遮挡视线,撞到家具或门框。
家人要做的“安全辅助”。环境改造后,家人的“日常配合”也很重要:定期“复查”环境:每周看看扶手是否松动、夜灯是否亮着、地面有没有水渍,尤其老人视力下降,很多隐患自己发现不了。别让老人“逞强”:比如提醒他“拿高处的东西叫我,别自己搬凳子”,但语气要温和(别说“你别动,会摔”,可能让老人觉得被嫌弃)。结合“身体锻炼”:每天陪老人做简单的平衡训练(比如扶着椅子单脚站10秒),增强腿部力量(肌肉力量够了,跌倒风险能降60%)。
安全的家,是老人“敢动”的底气。一次严重跌倒,可能让原本能自理的老人从此卧床,引发肺炎、压力性损伤等连锁问题。为了老人,家里扶手多装一根、地面防滑一点,老人才能更安心地在家里走动、做饭、看报,这才是有质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