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穆晓翌
月经不调是女性最常见的健康困扰,西医多归因于内分泌紊乱,而在中医看来,月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气血”出了状况。今天就来解读月经不调背后的“气血密码”,看看中医如何用千年智慧让月经周期回归规律。
月经是气血的“晴雨表”,读懂身体的信号。中医认为,月经的形成与“气血”密切相关: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当气血充足、运行通畅时,月经周期就像钟表一样准时,经量适中、颜色鲜红、无痛无块;一旦气血失衡,月经就会“闹脾气”。1.气血不足:月经像“断了线的风筝”。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过度节食会让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成不足,子宫得不到充分滋养,月经自然会变得量少、推迟,甚至闭经。这类女性往往还伴有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症状。2.气滞血瘀:月经像“堵车的河流”。“气滞血瘀”——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行不畅就会“堵车”,血液停滞在子宫内形成瘀血,月经时就会出现痛经、血块多、周期紊乱等问题。这类女性常感觉乳房胀痛、小腹胀满,情绪也容易烦躁易怒。3.痰湿阻滞:月经像“淤塞的沼泽”。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会让身体产生“痰湿”,就像河流里漂浮的淤泥,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这类女性往往伴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大便黏腻等表现。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从“调和气血”入手。中医调理月经不调讲究“辨证施治”,具体方法包括中药、食疗、针灸、生活调护等,核心是让气血“充足且通畅”。1.中药调理:给气血“精准补养”。气血不足型:常用“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像给身体“打营养液”,通过补脾胃来增气血。气滞血瘀型:经典方剂是“逍遥散”和“桃红四物汤”,前者疏肝理气(给“水泵”加油),后者活血化瘀(给“河道”清淤)。经期腹痛明显时,可加益母草、延胡索缓解疼痛。痰湿阻滞型:多用“苍附导痰丸”,通过化痰祛湿来疏通气血通道,同时配合山楂、陈皮等理气消积的药材,减少身体“淤泥”。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要“个性化配方”,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开方,切忌自行买药服用。2.食疗辅助:把气血“吃回来”。补气血食谱:当归红枣乌鸡汤(当归10g、红枣5颗、乌鸡半只)每周喝1-2次,适合气血不足的女性;红豆花生粥(红豆、花生各30g,大米50g)可作为早餐,健脾养血又方便。理气活血食谱:玫瑰花茶(玫瑰花5g、陈皮3g)日常饮用,能疏肝理气;山楂红糖饮(山楂15g煮水,加适量红糖)在经前3天喝,可缓解痛经、减少血块。化痰祛湿食谱:茯苓陈皮粥(茯苓20g、陈皮5g、大米50g)适合痰湿体质,能帮助身体“排水排浊”;冬瓜海带汤可常吃,清热利湿又不油腻。3.穴位按摩:给气血“搭把手”。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被誉为“妇科第一穴”,每天按揉5分钟,能调补肝肾、健脾养血,改善各种月经问题。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疏肝理气的关键穴,气滞血瘀型女性可在经前多按揉,缓解乳房胀痛和情绪烦躁。关元穴(肚脐下3寸):艾灸此穴10分钟(避开经期),能温通气血、调理子宫,对月经量少、痛经有帮助。
打破月经不调的“恶性循环”,避开这些误区。1.别把“调理”当“速效药”。中医调理是“慢功夫”。气血的生成和运行需要时间改善,一般需要3-6个月经周期才能看到稳定效果。比如气血不足的女性,可能要先养脾胃1-2个月,再慢慢调理月经,急不得。2.别忽视“情绪”对月经的影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气血运行。临床中发现,不少月经不调的女性都有长期焦虑、压力大的问题。建议每天花10分钟做“深呼吸练习”:吸气时感受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放松,帮助肝气疏泄,比单纯吃药更有效。3.别用“节食”和“熬夜”消耗气血。月经不调的女性尤其要避免过度减肥和熬夜。晚上11点前入睡能帮助肝血“修复”,三餐规律、营养均衡才能让脾胃正常生成气血。月经就像女性身体的“老朋友”,它的规律与否反映着气血的状态。当月经不调时,不妨从中医的角度看看是不是气血“缺了”或“堵了”。通过补气血、通经络、调情绪,让气血像温柔的溪流一样滋养子宫,月经自然会回归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