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科普

长期卧床老人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的科学依据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杨丹丹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来说,压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每2小时为卧床老人翻身”是护理人员时刻牢记的准则。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蕴含着严谨的科学原理。了解这些科学依据,不仅能帮助家属更好地照护老人,也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卧床老人护理的重视。

  压疮形成的“压力三部曲”。压疮,俗称“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缺乏而出现损伤、溃疡甚至坏死。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是导致压疮形成的三大“元凶”,而其中,压力是最根本的诱因。当人体局部组织受到压力时,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正常压力(约32mmHg)时,血液流动就会受到阻碍。就像水管被重物压住,水流变小甚至停止一样,皮肤和皮下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无法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随着受压时间延长,局部组织进入缺血缺氧状态,细胞开始损伤。如果压力持续存在,最终会导致组织坏死,形成压疮。长期卧床老人由于身体活动能力下降,臀部、背部、脚跟等骨突部位长时间承受身体重量,压力集中,成为压疮的高发区域。尤其是一些消瘦、肥胖、营养不良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皮肤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发生压疮。

  每2小时翻身的时间依据。为什么是每2小时翻身一次?这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得出的科学结论。医学研究表明,健康人的皮肤在持续承受40-60mmHg压力时,2小时内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而长期卧床老人的皮肤更为脆弱,对压力的耐受性更低。当我们为老人翻身时,能暂时解除身体局部的压力,让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每隔2小时翻身,能保证皮肤在出现不可逆损伤之前,得到“喘息”的机会,使血液重新供应到受压区域,带走代谢废物,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皮肤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如果翻身间隔时间过长,比如超过4小时,局部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即使后续解除压力,损伤也已形成,压疮可能很快出现。而过于频繁地翻身,一方面会影响老人的休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护理负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每2小时翻身一次成为了既能有效预防压疮,又兼顾老人舒适度和护理可行性的最佳时间间隔。

  科学翻身的操作要点。为长期卧床老人翻身,不仅要把握好时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产生剪切力和摩擦力,加重皮肤损伤。首先,翻身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护理人员或家属需洗净双手,修剪指甲,避免划伤老人皮肤;检查老人的床单是否平整、干燥,去除异物,防止硌伤。如果老人身上带有各种管路,如导尿管、输液管等,要先妥善固定,避免翻身时牵拉造成损伤。在翻身过程中,要尽量让老人的身体保持整体移动,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减少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对于能够配合的老人,可以指导其用双手抓住床头栏杆,双脚蹬床,协助完成翻身动作;对于无法配合的老人,至少需要两名护理人员协作,一人托住老人的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臀部和腿部,同时用力将老人抬起,轻轻翻向一侧。翻身后,要用软枕在老人背部、两腿之间等部位垫好,支撑身体,减轻骨突部位的压力,并保持舒适的体位。此外,除了定时翻身,日常护理中还要保持老人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身体,及时更换被汗水、尿液浸湿的衣物和床单;加强营养,为老人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每2小时为长期卧床老人翻身,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措施,也是充满科学智慧的护理方法。无论是专业的护理人员,还是居家照护老人的家属,都应该深刻理解这一操作背后的科学依据,掌握正确的翻身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长期卧床的老人筑起一道抵御压疮的坚实防线,让他们在卧床期间也能保持皮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