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科普

介入超声——微创伤,大作为

□博白县人民医院 秦坤荣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现代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介入超声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医疗模式。这种将超声影像与微创技术完美结合的治疗方法,正在为无数患者带来福音。它就像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能够精准定位病灶;又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可以精确治疗疾病。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超声不需要大切口,仅通过细小的穿刺就能完成诊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项神奇的技术。

  介入超声的基本原理。介入超声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与微创治疗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工作原理基于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通过高频声波反射形成实时动态图像。医生操作时,超声探头就像一双"透视眼",能够穿透皮肤观察到内部器官和病灶的精确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超声设备配备的彩色多普勒功能,还能实时显示血管血流情况,极大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在操作过程中,先进的导航系统可以将超声图像与穿刺路径完美融合,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定位。这种"影像引导+精准操作"的模式,使得医生能够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直达靶病灶。目前,介入超声已从最初的简单穿刺活检,发展到可以完成肿瘤消融、神经阻滞等复杂治疗,应用范围覆盖了从体表到深部器官的各个部位。

  介入超声的显著优势。介入超声技术之所以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源于其独特的综合优势。在微创性方面,仅需2-3毫米的穿刺点就能完成治疗,术后几乎不留疤痕,特别适合对美观要求高的部位如甲状腺、乳腺等。其精准性更是令人惊叹,现代超声设备的分辨率可达毫米级,配合导航系统能实现精准定位,误差不超过1-2毫米。在经济性方面,相比CT或MRI引导,超声检查费用仅为前者的1/3到1/5,且设备便携,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介入超声实现了"诊断-治疗"闭环管理,比如在发现可疑结节时,可以立即进行活检确诊,若为良性可同步完成硬化治疗,大大缩短了诊疗流程。这些优势使其在肿瘤早期诊断、急诊止血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介入超声的临床应用。介入超声的临床应用正在呈现爆发式增长,其诊疗范围已覆盖全身多个系统。在肿瘤诊断方面,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不仅应用于常见的甲状腺、乳腺病变,对于深部器官如胰腺、纵隔等部位的病变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0-95%。治疗领域更是精彩纷呈:囊肿硬化治疗从传统的肝肾囊肿扩展到甲状腺、乳腺囊肿,成功率维持在95%以上;急诊应用中,超声引导下的脓肿引流、胆道减压等操作已成为抢救急腹症患者的重要手段。肿瘤消融技术日臻成熟,对于3cm以下的早期肝癌,射频消融的5年生存率可达50-70%,与手术切除相当。在疼痛治疗方面,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不仅用于术后镇痛,更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介入超声在血管通路建立、假性动脉瘤凝血酶注射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超声造影、三维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一些既往认为不适合介入超声的复杂病例,如腹膜后肿瘤、胰腺病变等,现在也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处理。这些进展使得介入超声正在从辅助诊断手段向主流治疗方式转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微创、精准的治疗选择。

  介入超声的注意事项。尽管介入超声优势明显,但规范操作至关重要。在适应症选择上,需综合考虑病灶位置、大小及患者全身状况,比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谨慎。术前准备包括完善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对特殊部位还需进行增强影像评估。操作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深部器官的介入。术后观察要点包括:穿刺点出血、疼痛变化及生命体征监测,必要时进行影像复查。医生的经验积累也至关重要,建议在模拟器上完成基础训练后再开展临床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的应用,为适应症选择提供了更多依据。医院还需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备维护、操作规范等,确保医疗安全。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环节,才能让介入超声技术发挥最大效益。

  结语。介入超声代表了现代医学微创化、精准化的发展方向。它以最小的创伤获取最大的治疗效果,真正实现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医疗理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超声必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价值。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这项技术意味着在就医时能有更多选择;对于医疗行业来说,推广这项技术将有助于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可以预见,介入超声将继续在医疗领域书写"微创伤,大作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