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版 科普

失眠别硬扛,药师教你“调”睡眠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 杨莉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今晚又没睡好”,这句日常抱怨暗藏健康危机。长期失眠不仅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面对失眠,不少人选择“硬扛”,或强迫自己“数羊”,或借助酒精助眠,这些错误做法反而会加剧睡眠紊乱。作为药师,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分阶段睡眠调理方案,通过非药物与药物手段结合,助你重获优质睡眠。

  非药物调理:打好睡眠“基础功”。多数失眠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调整生活方式是改善睡眠的第一步,尤其适合短期失眠(持续时间<1个月)人群。1.打造“睡眠友好型”环境。卧室环境应遵循“黑暗、安静、凉爽”的原则:睡前1小时关闭所有电子屏幕(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开启暖黄色小夜灯;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外界光线,必要时佩戴耳塞以降低噪音;将室温控制在18-22℃,此温度区间最有利于人体进入深度睡眠。2.建立规律的“生物钟”。固定睡眠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应避免熬夜或过度补觉,以使身体形成“到点就困”的条件反射。睡前1小时启动“放松仪式”:可以选择泡温水澡(水温38-40℃,持续15分钟左右)、聆听舒缓音乐、阅读纸质书籍,并尽量避免从事工作、运动、讨论等容易让大脑兴奋的活动。3.规避“隐形睡眠杀手”。下午3点后避免摄入咖啡因(如咖啡、茶、能量饮料),睡前6小时内不饮酒(尽管酒精能暂时助眠,但会干扰深度睡眠周期,增加夜间醒来的概率);晚餐不宜过饱,尽量不吃辛辣、油腻食物。睡前2小时可适量饮用温牛奶(富含色氨酸,有助于神经放松)或食用1~2颗红枣,但应避免大量饮水,以减少夜间频繁起夜的困扰。

  药物干预:按需使用,科学选择。若非药物调理1-2周后失眠仍无改善,或长期失眠(持续时间>3个月)影响日常生活,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助眠药物,需根据失眠类型“对症下药”。入睡困难:入睡超30分钟且思绪难平者,可选唑吡坦、佐匹克隆等短效药。其半衰期3-6小时,睡前15-30分钟服用助快速入眠,次日无“宿醉感”,但连续使用不宜超2周防依赖。夜间易醒、早醒:每周半夜醒超3次或早醒难再睡,可服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中长效药,延长睡眠、减少夜醒。从小剂量开始,老人需防头晕、不稳,用药期间禁驾车及操作机械。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优先非药物调理,用药遵医嘱;儿童失眠多因心理或习惯,不推荐用药;老人肝肾功能弱,选代谢快、副作用小药物,剂量减1/3-1/2并定期监测。

  分阶段改善方案:从“应急”到“巩固”。1.应急阶段(1-2周):快速打破失眠恶性循环。若因出差、压力大等突发状况引发失眠,可临时服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1~2次,并辅以“呼吸放松法”:平躺在床上,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气2秒,随后用嘴呼气6秒,如此反复5~10次,以助身体从“紧张模式”顺利切换至“休息模式”。2.调整阶段(1-3个月):逐步减少药物依赖。长期失眠者应药物与非药物调理并重。建议每周进行3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运动时间选在白天或傍晚,睡前3小时内避免运动。待睡眠质量提升(入睡时间<15分钟、夜间觉醒≤1次),可在药师指导下逐步减药,先从每晚1片减至半片,再过渡到按需服用,防止突然停药引发失眠反弹。3.巩固阶段(3个月以上):培养自主睡眠能力。此阶段建议优先采用非药物调理。通过记录“睡眠日记”,详细追踪入睡、醒来时间及夜间醒觉次数,分析咖啡摄入、情绪波动等影响因素并及时调整。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若20分钟未入睡,可起身在昏暗房间进行叠衣、拼图等单调活动,待有困意再返回卧床,强化 “床仅用于睡眠” 的身体记忆。

  失眠并非无解,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调理方法。短期失眠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长期失眠则建议采用“非药物+药物”联合干预。要知道,助眠药物只是临时手段,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根本。若失眠持续超1个月,或伴有心慌、情绪低落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抑郁症、甲亢等疾病。希望大家都能告别失眠,酣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