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科普

治心津失常:中药“调”与西药“稳”如何配合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新安中心卫生院 陈笑天

  “心津”是中医里滋养心脏的重要物质,对应现代医学中心脏代谢所需的体液和营养成分。心津失常时,人容易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临床实践发现,中药的“整体调节”与西药的“精准稳控”结合使用,能更好地改善心津失常。下面就以麦冬、五味子等中药为例,说说中西药在改善心津中的互补应用。

  心津失常:中西医的不同视角与共通点。中医从气血津液角度,西医从细胞代谢与神经体液角度,阐释虽异但症状共通。缩写时保留核心病因、病症,精简表述,突出中西医理论差异与治疗结合点。中医认为,心津失常多因心气不足、心阴亏虚,或痰湿瘀血阻滞。长期劳累耗心气,饮食不节生痰湿,均可致心津运行受阻。西医则将其归因于心肌代谢紊乱、自主神经失调及体液失衡,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衰水钠潴留,均影响心脏功能。中西医理论虽异,但“心悸气短”与“心律失常”“口干舌燥”与“心功能下降”等症状表现存在共通性,为中西药协同治疗奠定基础。

  中药“调”心津:麦冬、五味子的妙用。中药调理心津注重整体改善,通过滋养阴液、益气生津等方式,为心脏营造良好的内环境。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其含有的麦冬皂苷、多糖等成分,可优化心肌代谢、增加冠脉血流、调节自主神经,对心阴不足所致心悸、口干、失眠疗效显著。五味子酸甘温,入肺、心、肾经,可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五味子素能调节心肌离子通道、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耗氧量,对心津失常引发的气短、乏力改善明显。

  西药“稳”心津:快速纠正病理状态。西药在治疗心津失常相关疾病时,能精准针对病理环节,快速控制病情。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 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因缺血导致的“心津匮乏”症状,减轻胸闷、胸痛症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津的过度消耗,适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长期使用,维持心脏功能稳定。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快速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水钠潴留,缓解因体液失衡影响的心津运行。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需配合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调节。

  中西药互补应用的具体案例。案例一:冠心病心绞痛(心阴亏虚型)。患者胸闷胸痛、口干心悸、失眠,心电图示ST段压低。治疗上,西药以硝酸异山梨酯缓解心绞痛,美托洛尔稳定心率、降低心肌耗氧;中药取麦冬、五味子滋阴,丹参、葛根活血,可汤剂内服或用参麦口服液。西药快速改善缺血、调节心律,却可能引发口干乏力;中药既能滋养心阴,减轻西药副作用,又能协同增强冠脉供血,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案例二: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兼水湿内停)。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动则加剧,伴有下肢水肿、口干不欲饮,检查显示射血分数下降。治疗采用西联中补方案:西药以呋塞米、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利水强心;中药予生脉饮合五苓散。生脉饮益气养阴,可抵消利尿剂伤津副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五苓散协同西药利水,减少用药剂量,降低电解质紊乱风险,中西医互补改善心津运行。

  中西药配合的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中药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比如五味子可能增强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的作用,增加出血风险;麦冬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时,需监测心率,避免心率过慢。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关注身体反应: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如口干、心悸、水肿等是否改善,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若出现皮疹、恶心、头晕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配合生活调理:无论用中药还是西药,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为心津调养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在改善心津失常方面,中药擅长整体调理,西药能快速控制症状,两者互补应用,能更好地维护心脏健康。但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人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