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科普

起床就晕?全科医生揪出“耳石”捣蛋鬼

□道县人民医院 蒋薇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全科门诊,常听到患者焦急询问:“医生,我一起床就天旋地转,躺下也晕得厉害,是不是脑血栓?”其实,这种随体位改变发作的眩晕,多由耳朵里的“小石头”——耳石症引起,而非脑血管问题。作为全科医生,今天就结合中医“耳为肾窍”理论,带大家认识这个易被误解的常见病及其应对方法。

  耳朵里的“平衡调节器”与“捣蛋石”。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藏着人体的“平衡中枢”——内耳前庭系统。前庭由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球囊组成,椭圆囊和球囊表面的“耳石膜”上附着碳酸钙结晶,即“耳石”,正常时它像“导航锚点”辅助感知身体位置。一旦因老化、外伤等因素,耳石就会脱落至半规管,随头部转动刺激平衡感受器,让大脑接收错误信号,与视觉信息冲突,引发眩晕。中医有“耳为肾窍”之说,认为耳石功能与肾气相关。肾气足则耳石稳固,肾气亏或外感邪气会致耳石易脱落,这与现代医学“耳石症好发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结论相呼应,为疾病调理提供新思路。

  耳石症头晕有何特点?耳石症的眩晕与其他疾病的头晕截然不同,掌握这些特点能帮你快速识别:1.发作与体位密切相关:多在起床、躺下、翻身、低头捡东西、抬头晾衣服等头部位置改变时突然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1分钟,很少超3分钟。例如,早上起床坐起瞬间,会突然感觉房间旋转,甚至伴有恶心、呕吐。2.眩晕程度剧烈:患者常描述“像被人推倒”“天翻地覆”,需扶物站稳,发作时不敢动头,动则晕得更厉害。但意识始终清醒,这与可能伴随意识模糊的脑血管病引起的头晕不同。3.反复发作:若不治疗,耳石可能持续“捣乱”,每天发作数次,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但也有少数患者因耳石自行复位而症状缓解。4.无耳鸣、听力下降:耳石症仅影响平衡功能,一般不会出现耳朵响、听力减退等症状,这与梅尼埃病(常伴耳鸣、耳闷)有明显区别。

  耳石症的复位治疗:让“小石头”回家。耳石症治疗核心是“复位”,即通过特定头部动作让脱落耳石回到原位,如同将“迷路的小石头”引回“锚点”,使其不再刺激半规管。全科医生常用复位方法有以下两种:1.手法复位:简单高效的“物理疗法”。最常用的Epley复位法(适用于80%的后半规管耳石症)步骤:患者先坐于检查床,头向患侧转45°;快速躺下,头悬于床沿外(与水平面成30°),观察眩晕和眼震2分钟;再将头向对侧转90°保持2分钟,身体连同头部向对侧转90°侧卧1分钟;最后缓慢坐起,头稍前倾。复位需医生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多数1-2次见效,复杂病例需多次。复位后当天忌低头、弯腰,建议平卧休息。2.机器复位:精准辅助的“科技手段”。手法复位困难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采用耳石复位仪治疗。患者坐在特制治疗椅上,医生通过仪器精准控制转动和头部角度完成复位,同时监测眼震,成功率更高,尤其适合老年或颈部活动受限者。复位前需排除颈椎病、脑血管病等禁忌证。复位后1-2天内可能有头昏沉感,若头晕持续不缓解,可遵医嘱服用倍他司汀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辅助恢复。

  中医调理:从“肾窍”角度巩固疗效。结合“耳为肾窍”理论,复位后配合中医调理可减少复发:1.补肾益精:肾气不足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或用枸杞、山药、核桃等食材煲汤(如枸杞山药粥),滋补肾气以“固摄耳石”。2.起居调护:避免熬夜(伤肾),保证充足睡眠;减少低头看手机时间,避免颈部过度疲劳;选硬板床,睡觉时枕头高一拳,保持颈椎自然曲度。3.适度锻炼:复位1周后可进行前庭功能锻炼,如缓慢转头、原地踏步等,增强平衡能力。也可练习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通过调理腰肾改善耳窍功能。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虽然耳石症本身不危险,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尽快就诊,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眩晕持续超过1小时,且与体位无关;伴随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视物模糊;头部外伤后出现的头晕;复位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耳石症发病急,但及时诊断复位就能快速康复。若出现“起床就晕”,别盲目自我诊断,建议尽快到全科或耳鼻喉科就诊,通过体位试验确诊,让医生帮你摆脱耳石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