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科普

继承房产遇难题?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来解惑

□金华市第二医院 姜玉飞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房产继承等民事活动中,当涉及智力或精神健康有问题的当事人时,“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就成了绕不开的关键环节。就像金华市第二医院司法鉴定科遇到的王女士那样,父亲因患老年痴呆被公证处要求做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才能继续办理房产继承手续。很多人对这项鉴定感到陌生,它到底是什么?该去哪里做?需要哪些手续?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

  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根据《民法典》规定,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类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或16周岁以上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能独立实施各类民事法律行为,比如自主签署房产买卖合同、办理继承公证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比如严重痴呆、精神障碍患者,其民事法律行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无法独立处理房产继承等复杂事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重大民事法律行为(如大额财产处置),但可以进行与自身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简单民事活动,比如购买日常用品等。在房产继承等涉及重大财产权益的事务中,判断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保障交易合法性和当事人权益的重要前提。

  谁来鉴定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规定,“智力、精神健康问题及相应的辨认能力” 需由具备法医精神病鉴定资质且含民事行为能力鉴定项目的专业机构进行科学评定,而非普通医生或家属主观判断。这些鉴定机构需经司法部备案、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立,具备专业团队与标准设备。

  继承房产时,如何申请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像王女士这样在房产继承中遇到民事行为能力认定问题的,可按以下流程申请鉴定:首先,由公证处或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因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关乎当事人重大权益,通常由处理相关事务的公证机构或法院出具正式委托函并明确鉴定目的,如“评估某某在办理房产继承中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提供必要材料,包括被鉴定人的身份证明、病历资料、家庭关系证明、目前日常表现和社会功能的旁证材料等,以助鉴定人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健康背景。然后,鉴定机构安排现场评估,鉴定人与被鉴定人面对面交流,通过提问观察其思维、记忆和辨认能力,结合神经心理测评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其目前精神状态和相对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最后,鉴定机构在法定期限内出具鉴定意见书,该报告是公证处或法院处理房产继承的关键法律依据。

  鉴定过程中,这些事项要注意。被鉴定人的配合程度会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被鉴定人情绪激动、不配合检查,可能需要家属提前做好沟通,必要时由医护人员协助;若被鉴定人处于意识模糊状态,鉴定人会结合病历资料和客观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鉴定的时效性也需关注。民事行为能力可能随被鉴定人精神状态变化而改变,比如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逐渐衰退,因此鉴定意见书通常只对特定时间段和特定事务有效(如“某某在2024年X月办理房产继承时的民事行为能力”)。此外,鉴定过程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被鉴定人的个人信息和鉴定结果仅向委托方提供,不会随意泄露,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益。

  鉴定结果如何影响房产继承?鉴定结果是房产继承手续办理的关键依据:若被鉴定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自主签署继承相关文件,公证程序正常进行。若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房产继承相关行为需由法定代理人(如配偶、子女)同意或追认,代理人需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被鉴定人的合法权益。若被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需由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全部继承手续,代理人的行为需经法院或公证处审查,确保符合被鉴定人的利益。

  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是解决房产继承中智力、精神健康相关争议的关键手段,兼具权益保障与法律行为有效性确认功能。遇到此类问题,建议及时向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或法律专业人士咨询,依法推进房产继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