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科普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使用的科普知识与误区解析

□莱州市妇幼保健院 葛瑞川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在儿科临床中,正确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首先,抗生素仅适用于确诊的细菌感染,通过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或细菌培养)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其次,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患儿年龄、体重和过敏史等,确保药物针对性强且剂量适当,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家长应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保证药物浓度有效以彻底抑制或杀灭细菌。不规律服药或擅自减量可能导致疗效下降,甚至引发细菌耐药性。完成整个疗程至关重要,即使症状消失也应继续用药直至疗程结束,以防病菌残存并产生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有助于孩子康复,还能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保障长期健康。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与危害。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在长期接触抗生素后逐渐适应并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失去杀菌或抑菌作用。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例如过度处方、剂量不足、疗程不完整或随意更换药物等。当抗生素未能彻底杀灭所有病菌时,残留的耐药菌株会继续繁殖,并可能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交换将耐药特性传递给其他细菌,最终导致耐药菌群的扩散。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方面,耐药菌感染会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更昂贵、副作用更大的广谱抗生素,甚至面临无药可用的风险。另一方面,耐药菌的传播可能引发医院感染暴发,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成本,影响整体医疗系统的正常运作。此外,儿童作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的群体,更容易受到耐药菌的影响,感染后恢复较慢,甚至可能发展为重症感染。

  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感染性疾病?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应当理性看待感染性疾病,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首先,要认识到大多数常见疾病,如感冒、咽喉痛、轻度腹泻等,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这类疾病通常具有自限性,无需抗生素治疗,只需对症处理即可。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家长可以先观察体温变化,适当补充水分,必要时使用退烧药缓解不适。其次,就医时应如实向医生提供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感染类型。如果医生认为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则应遵循医嘱进行护理和支持治疗;若确实需要抗生素,家长应严格按照处方剂量和时间给药,不得随意更改用药方案或提前停药。此外,不应自行保留或重复使用以往的抗生素处方,因为不同感染类型所需药物不同,自行用药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性增加。最后,预防感染的最佳方式是加强日常防护,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合理饮食和充足睡眠。这些措施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还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从根本上降低对抗生素的依赖。

  常见误区解析。一是认为发烧就必须用抗生素,其实发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感冒、流感等,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二是看到孩子症状好转就立即停药,这容易导致细菌未被彻底清除,病情反复甚至产生耐药性。三是将以往剩下的抗生素自行用于当前病情,不同感染需不同药物,随意用药可能加重病情。四是误以为抗生素越贵或越新效果越好,实际上选药应依据感染类型而非价格或新旧。五是盲目追求输液治疗,认为其比口服更有效,但实际上多数轻症感染通过规范口服即可治愈。这些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耐药菌传播。

  合理用药,守护儿童健康未来。抗生素作为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在挽救生命、控制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滥用问题的加剧,其疗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都应树立科学用药的理念,做到“能不用就不乱用,该用时就规范用”。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证,精准选药、合理配伍、控制剂量与疗程;家长则应提高健康素养,听从专业建议,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