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医医院 苏翠婷
“医生,我家孩子每次发烧都会抽搐,以后会不会变成癫痫?”作为儿科医生,这是我在门诊最常听到的问题之一。发热惊厥(热性惊厥)是儿童期常见的急症,发生率为2%到5%,多集中在6个月至5岁。面对孩子突然的抽搐、意识丧失,家长往往手足无措,更担心这是否意味着孩子未来会发展为癫痫。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解读发热惊厥与癫痫的关系,并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发热惊厥≠癫痫:两者的本质区别。(一)西医视角:病因与机制不同。热性惊厥:由体温骤升(通常≥38.5℃)诱发,表现为短暂性(通常在5分钟内)意识丧失、肢体强直或阵挛性抽搐,属于“与发热相关”的良性神经系统反应,脑电图无癫痫波,并非癫痫。其发生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发热时脑细胞异常放电有关。癫痫:以反复、无诱因的癫痫发作为特征,具有反复性、刻板性、发作性特点,其本质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癫痫波。(二)中医视角:“惊风”与“痫证”的异同。中医将发热惊厥归为“急惊风”,多因外感热邪、热极生风所致,病机为“热、痰、惊、风”相互交织;而癫痫属于“痫证”,常与先天禀赋不足、痰浊内生或脑络瘀阻相关。两者虽均有抽搐症状,但病因和长期预后差异显著。
发热惊厥是否会发展为癫痫?多数情况下,单纯性热性惊厥(占75%)不会导致癫痫,但部分高危因素需警惕。复杂型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多<6月或>5岁,发病前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局灶性或全面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1次热程中发作≥2次,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概率为4%到15%。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发育迟缓、既往脑损伤(如缺氧、脑炎等)。家族史。一级亲属有特发性或遗传性癫痫病史。具有危险因素越多,继发癫痫的风险越高。
家长必知:如何科学应对发热惊厥?(一)发作时的紧急处理。保持冷静:大多呈短暂发作,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侧卧或头偏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勿强行按压肢体或撬开牙齿。记录关键信息:抽搐持续时间、体温、发作表现(如是否单侧抽动),便于医生判断类型。(二)西医预防策略。对短时间内频繁发作(6个月内≥3次或1年内>4次)或复杂型热性惊厥,可在发热初期使用地西泮口服,每8小时口服1次,每天≤3次,大多能有效防止惊厥发生。(三)中医调护方案。①发作期。针刺人中、合谷穴以开窍醒神;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粉冲服清热息风。②缓解期。食疗方:芦根竹叶粥(清热生津)、山药茯苓粥(健脾化痰);推拿保健:清天河水、推涌泉穴以平肝泄热;体质调理:痰热体质可用浙贝母、天竺黄等清热化痰;脾虚肝旺者可服六君子汤加减。
划重点: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尽管多数发热惊厥预后良好,但若出现以下信号,需警惕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无发热时突发抽搐;抽搐时间≥5分钟或反复发作;发作后意识恢复缓慢、肢体活动异常(如一侧无力);伴随其他症状:频繁呕吐、剧烈头痛、行为异常。
中西医结合:降低风险,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现代医学通过脑电图(EEG)、影像学检查评估癫痫风险,而中医则通过体质调理改善“内环境”,两者结合可显著减少惊厥复发。高危患儿:西医监测脑电图,必要时短期抗癫痫治疗;中医以“健脾平肝、化痰通络”改善体质。预防复发:西医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减少感染;中医“三伏贴”提升免疫力,配合耳穴压豆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发热惊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挑战,但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因此发展为癫痫。家长无需过度焦虑,而应关注科学护理与体质调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早期干预和定期随访,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筑牢健康防线,护航他们平稳度过这段特殊的发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