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4版 科普

一文读懂血常规报告里“箭头”隐藏的健康密码

□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 李晓静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血常规报告里,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是最核心的三个指标,它们如同身体里的“防御部队”“运输军团”和“修补工匠”,各自承担着重要职责。看懂这三个指标的“健康密码”,就能初步掌握身体的健康信号。

  白细胞:身体的“防御部队”。白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主力军”,它就像一支多兵种部队,包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不同“兵种”各司其职。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占50%到70%,主要负责对抗细菌感染。如果报告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且白细胞总数↑,同时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等。但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升高,这种情况通常无需担心。淋巴细胞占20%到40%,主要对抗病毒感染。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而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情况,可能导致淋巴细胞暂时降低。需要注意的是,若淋巴细胞持续异常升高,且伴有淋巴结肿大,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单核细胞能吞噬衰老细胞和病原体,当身体出现慢性感染(如结核)或炎症时,其数量可能会轻度↑。看到白细胞相关指标的箭头,可结合自身症状判断——若只是轻微波动且无不适,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一周后复查往往恢复正

  常。

  红细胞:氧气的“运输车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其核心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120到160g/L,女性为110到150g/L。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的重要依据。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类型,除了血红蛋白↓,还可能伴有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这类人群常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多与饮食中缺铁、慢性失血(如月经量过多)有关,通过补充铁剂和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可改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能是生理性的,如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身体为适应低氧环境会生成更多红细胞;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脱水时血液浓缩,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若指标轻度升高且无不适,可先补水后复查;持续明显升高则需进一步检查。

  血小板:血管的“修补工匠”。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它就像血管里的“补丁”,当血管受损时,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阻止血液外流。血小板↓时,出血风险会增加,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常见原因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感染、药物影响等。若只是轻度↓,且无出血症状,可能是检验误差或近期病毒感染恢复期,建议一周后复查;明显↓则需及时就医。血小板↑可能与急性感染、手术后的应激反应有关,这种情况多为暂时性升高;也可能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此时血小板常明显↑且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发现血小板升高时,需结合病史判断,若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需警惕血栓风险。

  读懂报告的“三看原则”。面对血常规报告,掌握“三看原则”能避免过度焦虑。一看整体趋势:单次检查的轻微异常意义不大,需对比历次报告,观察指标是否持续升高或降低。二看临床症状:指标异常但无任何不适,可能是生理性波动;若伴有发热、出血等症状,则需重视。三看联合判断:单一指标异常往往不具诊断意义,如白细胞升高需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综合分析。

  血常规报告里的“箭头”更像是身体发出的“提示音”,而非“警报器”。当发现指标异常时,不必急于下结论,可将报告拿给医生,结合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轻微的指标波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就能恢复正常。记住,读懂这些健康密码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身体状态,而非被数字绑架——保持理性看待,才是对待体检报告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