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不少人会被放射诊断科医生告知发现了“肺结节”。这个陌生的医学名词往往会引发焦虑,其实肺结节并非等同于肺癌,发现肺结节后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才是关键。
正确认识肺结节。肺结节是指在胸部CT或X线检查中发现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肺部圆形或类圆形阴影。按照大小,直径小于5毫米的称为微小结节,5到10毫米的为小结节,10到30毫米的为肺结节。从性质上看,肺结节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其中良性结节占大多数,如肺炎愈合后留下的瘢痕、肺部良性肿瘤等,而恶性结节则可能是肺癌或肺内转移癌。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肺部感染、遗传因素等都可能与之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肺结节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因此,不能仅凭是否有症状来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
发现肺结节后进一步检查很重要。放射诊断科发现肺结节后,医生通常会结合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进行初步评估,然后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结节性质。对于直径较小、形态规则、密度均匀的肺结节,一般会建议进行短期随访复查。复查的目的是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是否发生变化,因为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或不生长,而恶性结节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变化。随访的时间间隔会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微小结节可每年复查一次,小结节可每3到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结节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如出现分叶、毛刺)、密度不均匀,或者随访过程中发现结节增大,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增强CT检查。增强CT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更清晰地显示结节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对于高度怀疑为恶性的肺结节,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病理检查的方式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是在CT引导下,用细针穿过胸壁刺入结节,取出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支气管镜活检则是通过支气管镜深入肺部,获取结节组织样本。
根据结节性质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根据进一步检查的结果,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果确诊为良性肺结节,且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即可。但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加强锻炼、增强肺部抵抗力等。对于由感染引起的肺结节,如结核球,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或抗感染治疗,治疗后也要定期复查,观察结节的变化。若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肺结节(肺癌),也不必过于恐慌,早期肺癌通过积极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再根据情况进行辅助治疗。
心态调整与注意事项。发现肺结节后,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健康。要认识到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是恶性结节,早期发现和治疗也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在随访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复查,不要因为担心辐射或觉得麻烦而擅自取消复查。同时,要将历次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妥善保存,以便医生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要主动向医生提供详细的个人病史和家族病史,如是否有吸烟史、肺部疾病史、癌症家族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
总之,放射诊断科发现肺结节后,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及时与医生沟通,遵循专业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随访,根据结节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肺部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只要积极应对,就能有效应对肺结节带来的健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