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十分常见,由于二者症状有相似之处,很多人常常难以分辨。实际上它们在发病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发病部位大不同。胃溃疡,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胃部的溃疡。胃是一个具有强大消化功能的器官,其内壁覆盖着一层黏膜,当这层黏膜受到损伤,且损伤深度达到或超过黏膜肌层时,就形成了胃溃疡。胃溃疡可发生在胃的各个部位,但以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较为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则发生在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分,连接胃和空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这是十二指肠与胃连接处的一个特殊部位,因其形态和功能特点,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溃疡。
发病机制有差异。胃溃疡的形成主要与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减弱有关。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具有一系列保护机制,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等,能够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当这些保护机制受到破坏,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导致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则主要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胃酸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质,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就会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酸分泌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刺激胃酸分泌。此外,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影响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有区别。二者都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不同之处在于,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到2个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次进餐后再重复出现上述节律,即“餐后痛”。而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空腹时发作,尤其是夜间或凌晨,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疼痛可迅速缓解,即“饥饿痛”。此外,胃溃疡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缺乏、餐后腹胀、体重减轻等症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较少出现体重减轻,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检查诊断有方法。胃镜检查是最直接、最准确的诊断方法。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患者口服硫酸钡后,通过X线检查可以显示胃和十二指肠的形态和轮廓,发现溃疡的间接征象,如龛影等。但钡餐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不如胃镜,且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
治疗策略有侧重。对于胃溃疡,治疗重点在于保护胃黏膜和促进溃疡愈合。常用的药物有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₂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要进行根除治疗,通常采用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一种铋剂,疗程为10到14天。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则更注重抑制胃酸分泌。抑酸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同样,如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需要进行根除治疗。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发病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策略都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出现上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预防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