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3版 科普

与艾滋病患者日常相处要注意什么?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广元市中医医院 李娟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历史中,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宛如一个神秘且令人心生畏惧的“幽灵”,其引发的诸多误解,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误解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打破这层迷雾,深入了解与艾滋病患者日常相处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破除“误解圈”之基础认知。(一)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真相。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清晰且有限,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传播是当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无保护的性行为,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血液传播则涵盖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母婴传播指感染艾滋病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了解这些传播途径,是打破“误解圈”的第一步,让我们明白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并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HIV)。(二)艾滋病患者的“隐形标签”。社会上对艾滋病患者存在诸多偏见和歧视,他们仿佛被贴上了“隐形标签”。这种歧视源于无知和恐惧,却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艾滋病患者和我们一样,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他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我们应摒弃偏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日常相处之关键要点。(一)避免血液接触,筑牢安全防线。血液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与艾滋病患者日常相处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血液接触。若患者有伤口出血,应避免直接接触其血液,可使用一次性手套、纱布等物品进行妥善处理。在医疗护理场景中,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防止交叉感染。(二)谨慎处理体液,守护健康屏障。除了血液,艾滋病患者的其他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也含有病毒。在可能接触到这些体液的情况下,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不仅能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还能降低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对于哺乳期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应避免母乳喂养,选择人工喂养方式,以防止病毒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三)尊重隐私,给予心灵慰藉。艾滋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讳莫如深,担心受到歧视和排斥。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隐私,不随意打听、传播其病情。在与他们交流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们战胜病魔的动力。(四)平等对待,融入社会大家庭。艾滋病患者不应被孤立和排斥,他们有权享受与其他人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公平的就业环境,不因病情而歧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融入社会大家庭。通过正常的社交互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科学防护,无需过度恐慌。(一)了解病毒特性,消除恐惧根源。HIV是一种相对脆弱的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它对热、干燥、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如56℃30分钟即可灭活。了解这些病毒特性,有助于我们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艾滋病。(二)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早期发现感染,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还能大大降低传播风险。目前,艾滋病已从一种致命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许多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共筑防艾长城。预防艾滋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单一的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等。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共筑防艾长城,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与艾滋病患者日常相处,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知识为指引,以尊重、理解和关爱为基石。让我们携手为艾滋病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