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2版 科普

消化道息肉:需要了解的“胃肠道小疙瘩”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谢薇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消化道息肉是指生长在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异常隆起组织,它们的大小差异很大,小到几毫米,大到几厘米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像小山丘(无蒂息肉),有的则像蘑菇一样带有细长的蒂(有蒂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但部分有恶变可能。这些“小疙瘩”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结肠和直肠),其中以结肠息肉最为常见。

  消化道息肉类型。(一)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炎性息肉: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常见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增生性息肉: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但排列正常,多见于胃和直肠。错构瘤性息肉:组织排列紊乱但细胞正常,如幼年性息肉和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二)肿瘤性息肉(腺瘤):有潜在癌变风险。管状腺瘤:最常见,癌变风险较低。绒毛状腺瘤:较少见但癌变风险较高。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型,癌变风险介于两者之间。腺瘤性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细胞异型性越明显,癌变风险就越高。

  消化道息肉形成原因。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易导致多发性息肉。年龄: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饮食与生活习惯: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慢性炎症:长期胃炎、肠炎刺激黏膜增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胃息肉风险。

  消化道息肉症状。大多数息肉无症状,尤其是早期,所以常常被忽视,直到体检时偶然发现;随着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出现一下情况。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易误诊为痔疮)。腹痛或腹胀:较大息肉可引起腹部隐痛或胀痛。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黏液便。贫血:长期隐性出血可导致乏力、头晕。梗阻症状:罕见情况下,巨大息肉可能引起肠梗阻。胃息肉可能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或早饱感;而食道息肉可能导致吞咽困难。

  筛查方式。(一)内镜检查。胃肠镜:黄金标准,可直观观察息肉并取活检。胶囊内镜:用于小肠息肉筛查。(二)影像学检查:CT结肠成像(虚拟肠镜)、钡餐造影(辅助诊断)。无症状不代表无风险!许多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定期筛查是关键。建议筛查人群: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家族史者)、长期腹痛及便血或贫血患者等。

  消化道息肉一定要切除吗?以下情况建议切除: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直径>0.5cm的息肉,有出血、梗阻等症状的息肉。虽然部分息肉可能发展成癌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5到15年),及时发现并切除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

  治疗方式。(一)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通常是安全的,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发生率很低。小息肉可通过活检钳直接钳除,有蒂息肉用圈套器电切,较大无蒂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二)手术切除。适用于巨大息肉、疑似癌变或内镜无法安全切除的病例。切除后的息肉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类型和是否有癌变,再根据结果制定随访计划。

  息肉切除后会复发吗?消化道息肉复发率约30%,因此术后需定期复查,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复发风险更高。低风险腺瘤:3到5年复查;高风险腺瘤或多发息肉:1到2年复查;遗传性息肉病:需频繁监测。

  如何预防消化道息肉?调整饮食:减少红肉、加工食品,增加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戒烟限酒:降低消化道黏膜损伤风险。控制体重与血糖:肥胖和糖尿病与息肉发生相关。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体检:40岁后常规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之后每3到5年一次。有息肉/肠癌家族史或高风险因素者应更早开始筛查。

  消化道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病变,大多数是良性的,但部分类型有潜在癌变风险。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及时治疗,我们完全能够有效管理这一健康问题。预防胜于治疗,早期发现是关键。如果您有相关风险因素或达到筛查年龄,请及时咨询消化科医生,制定适合的检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