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0版 科普

宝宝腹泻别大意:警惕小儿肠炎

□藤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李夏玲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医生,宝宝昨天开始拉肚子,已经拉了五六次了,还有点发烧,是不是吃错东西了?”“医生,我家娃今天大便有泡沫,水水的,是不是肠炎啊?”在儿科门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焦急的家长带着腹泻的宝宝前来就诊。很多家长觉得腹泻是“小毛病”,多喝水、吃点止泻药就好了。但其实,宝宝腹泻背后,可能隐藏着小儿肠炎这个“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延误病情,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是小儿肠炎?小儿肠炎,顾名思义是宝宝肠道的炎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发热,严重时还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它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项。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尤其在秋冬季高发、常伴有呕吐、发热。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夏季高发,粪便常带有黏液或血丝。不洁饮食:宝宝吃了变质的奶、辅食或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和手。其他: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气候变化、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等。

  宝宝腹泻为何危险?宝宝的身体“娇嫩”,一旦腹泻,很容易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腹泻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发展为重度脱水,出现眼窝下陷、哭不出泪、尿少甚至昏迷等严重症状。此外,反复腹泻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发育迟缓,甚至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宝宝腹泻≠吃坏肚子。许多家长一听到宝宝拉肚子,就习惯性认为是吃坏了肚子,其实腹泻并不等于食物中毒。病毒性感染(特别是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往往在秋冬季节爆发,且通过粪口传播,传染性强,即使饮食再干净,也可能感染。细菌感染则常见于高温季节,吃了变质的食物或被污染的水源引起。有些腹泻还与宝宝肠道发育不完善、乳糖酶不足、过敏体质有关,单靠停食、乱用止泻药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这些信号提示肠炎可能来了!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信号,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肠炎。腹泻次数增多,每天≥3次;大便性状改变,水样、黏液样、泡沫样甚至带血,伴随发热、呕吐、腹痛、精神萎靡;出现脱水表现,尿少、口唇干、眼窝凹陷、哭不出泪,明显体重下降、吃奶差。如果宝宝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伴有发热、血便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就医。

  “腹泻急救包”请收好。补液是关键:轻度腹泻时,可在家口服“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冲兑,少量多次喂宝宝,防止脱水。别急着禁食:6个月以下的宝宝继续母乳喂养;大一点的孩子可吃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胡萝卜粥、苹果泥等,忌油腻、生冷、甜食。慎用止泻药:不可自行给宝宝吃成人止泻药,部分止泻药可能抑制肠道蠕动,加重病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隔离与卫生:勤洗手、餐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粪便应妥善处理,避免传染其他孩子。及时就医:如果腹泻超过2天、症状加重、出现血便或高热,需及时就医。

  怎样预防小儿肠炎?接种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预防轮状病毒肠炎的重要手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种。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宝宝的奶瓶、餐具要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家长喂食前要洗手。注意食物安全:辅食新鲜、合理添加,避免吃不洁、过期食物;不喝生水。增强体质,规律作息:宝宝抵抗力强了,才能远离肠炎侵扰。

  腹泻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很多时候,一次小小的“拉肚子”,背后可能是病毒或细菌在捣乱,更可能因处理不当而发展为严重的肠炎,危及宝宝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宝宝腹泻不容小觑,小儿肠炎要早识、早治、防为上。家长别再把宝宝拉肚子当“小事”,科学面对,细心照料,才能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每一步。每位家长都应提高警惕,发现问题及时就医,给宝宝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