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9版 科普

流感VS普通感冒:5个关键区别快速判断

□大化民生宁医院 黄忠耿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换季时节,气温变化大,人们容易患上感冒。然而,很多人难以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这两者虽然症状相似,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关键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病情,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病原体与传染性。病原体:普通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这些病毒变异概率较小,人体免疫力较易识别。而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频繁,容易引发大规模传播。传染性:普通感冒的传染性相对较低,通常需要近距离接触或共用物品才会传播。相比之下,流感的传染性极强,患者打喷嚏时,病毒可通过飞沫在空气中扩散,周围2米内的人都可能被感染。此外,流感病毒在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存活时间长达48小时,间接接触传播风险更高。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流感更容易爆发。

  症状表现。普通感冒:症状主要集中在鼻子和喉咙,如喉咙干痒、打喷嚏、流清鼻涕等。体温可能略微升高到37.5℃,但通常不会持续超过三天。整体精神状态还能维持日常活动,吃饭喝水不受影响。流感:症状来势凶猛,患者可能突然感到畏寒、高热,体温迅速飙升到39℃以上,并伴随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背部和四肢。流感患者常感到极度疲惫,甚至无法正常活动。此外,流感还可能导致眼眶胀痛、干咳无痰或痰液黏稠等症状。儿童感染流感时,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更常见。

  病程发展。普通感冒:病程较短,症状通常在3到5天内开始消退,7到10天完全康复。期间鼻涕可能从清涕转为黄涕,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吃抗生素。流感:病程较长,急性期持续3到5天,但咳嗽、乏力等症状可能延续数周。流感患者第三天往往最难受,高烧反复出现,并可能并发中耳炎、肺炎等疾病。完全恢复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

  并发症风险。普通感冒:并发症风险较低,最多引发鼻窦炎或中耳炎等问题。流感:并发症风险极高,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尤其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和儿童等高危人群威胁更大。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流感相关并发症死亡的人数高达数十万。

  预防与治疗。预防:普通感冒暂无疫苗,主要通过勤洗手、增强体质等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而流感疫苗每年更新毒株组合,接种后保护率可达60%到70%。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个月以上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医护人员、教师等高危群体。此外,流感季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从公共场所回家先洗手再碰触口鼻。治疗:普通感冒以缓解症状为主,多喝水、保持休息,必要时服用退烧药或止咳糖浆。而流感需要尽早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抗生素对两种感冒均无效,滥用可能加剧细菌耐药性。

  其他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孕妇患流感易引发早产,建议优先接种灭活疫苗。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后血糖更难控制,需加强监测。5岁以下儿童出现呼吸急促、嗜睡、拒食等情况应立即就医。环境影响:流感在干燥寒冷的冬季更易流行,因为病毒在低温低湿环境中存活更久。中央空调系统可能加速病毒扩散,定期清洗通风管道能降低风险。康复期护理:普通感冒患者恢复期适当活动不影响康复,而流感患者则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等潜在风险,建议痊愈后2到3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药物相互作用:流感患者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奥司他韦与某些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心理健康:感冒和流感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流感患者,因病程较长、症状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公共卫生意识: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减少病毒传播。同时,鼓励家庭成员间相互照顾,共同预防感冒和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