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9版 科普

复用医疗器械的“重生”:消毒供应中心这样操作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湖南航天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彭瑶

  在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的战场上,有一群特殊的“武器维修师”日夜忙碌——他们就是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人员。每天,众多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在这里经历彻底“洗礼”,重获新生后再次奔赴临床一线。这条严谨的“重生之路”究竟如何运作?让我们揭开消毒供应中心的神秘面纱。

  闭环管理:全流程质控体系。现代消毒供应中心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建立起“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的完整闭环。这个体系如同精密运行的流水线,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

  回收阶段:安全转运的学问。标准化回收从临床科室开始:使用后立即进行预处理(去除明显污染物),密闭式回收车专车专用。特殊感染器械双层包装并标注,交接时双人核对器械种类数量。回收人员需穿戴全套防护装备避免职业暴露。回收车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彻底消毒,不同污染程度的器械分车运输,杜绝交叉污染。

  清洗环节:去污的关键战役。(一)机械清洗已成为主流方式。预清洗:多酶清洗剂浸泡(水温≤45℃);主清洗:喷淋臂360°旋转冲洗;漂洗:纯化水反复冲洗;终末漂洗:电导率≤15μS/cm的纯化水。(二)对于结构复杂的器械(如腔镜、咬骨钳)还需要配合手工清洗:拆卸到最小单位,专用刷子清洁关节缝隙,高压水枪冲洗管腔,目测+放大镜检查清洁度。清洗质量直接影响后续灭菌效果,因此每批次器械都要进行蛋白残留检测(合格标准≤200μg/cm2)。

  消毒灭菌:微生物的终极歼灭战。(一)高危器械(进入无菌组织):压力蒸汽灭菌(121℃/134℃),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不耐湿热器械)。(二)中危器械(接触黏膜):高水平消毒(含氯消毒剂),煮沸消毒(100℃30分钟)。(三)低危器械(仅接触完整皮肤):中水平消毒(75%酒精),低水平消毒(季铵盐类)。灭菌过程必须进行物理监测(温度压力时间)、化学监测(指示卡变色)和生物监测(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三项全部合格才能放行。

  包装艺术:无菌屏障的智慧。(一)包装材料选择讲究科学。纺织布:透气性好但易落絮;无纺布:一次性使用成本较高;纸塑袋:透明可视便于检查;硬质容器:适合重型器械。(二)包装注意。器械完全干燥,尖锐部位加保护套,关节器械打开至功能位,重量不超过7kg(纺织布),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每个包装必须标注六项信息:物品名称、包装者编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批次、灭菌器编号。

  储存发放:无菌状态的守护。无菌物品储存条件严苛:专库专用(温度24℃以下,湿度70%以下)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先进先出原则,每日检查存储环境。发放时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扫描条码自动记录,发放清单双人核对,密闭运输车恒温控制,临床科室当面点收。

  特殊器械处理方案。植入物:额外进行生物监测,结果阴性才能使用(等待时间≥48小时)。精密器械(如眼科器械):单独包装,避免碰撞,优先选择低温灭菌。朊病毒污染器械:先浸泡1mol/L氢氧化钠溶液60分钟,再常规处理。耐药菌感染器械:双袋密封包装,标注特殊标识,优先处理。

  质量追溯: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现代消毒供应中心普遍建立追溯系统:记录每个器械的每次使用情况,自动提醒维护保养时间,统计使用次数预测寿命,电子签名替代纸质记录。这套系统使得任何一件器械都能追溯到:何时使用、哪位患者、谁处理的、如何灭菌的完整信息,为医疗安全增添保障。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虽不直接面对患者,却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幕后英雄。他们用专业与严谨,为每件医疗器械赋予新的生命,为每次医疗操作筑牢安全底线。当下次见到医护人员拆开无菌包时,请记得这些器械已经历了一场彻底的“重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