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导致的肢体骨折多为暴力损伤,可能伴随血管、神经损伤或开放性伤口。现场固定的核心目标是限制骨折部位活动,避免骨折断端移位加重组织损伤(如血管破裂、神经压迫),同时减轻疼痛,为后续转运创造条件。固定需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宁过紧勿过松”“不盲目复位”三大原则。
现场无专业工具时的固定方法。可利用身边物品(如衣物、树枝、书本等)制作简易固定装置,需根据骨折部位(上肢、下肢、脊柱)针对性操作。(一)上肢骨折(手臂、手腕、手掌)。适用场景。手臂肿胀、畸形、活动时剧痛,可能为肱骨、尺桡骨或掌骨骨折。材料选择。坚硬长条状物体(如树枝、拖把杆、卷起的杂志/书本)、三角巾(可用围巾、衬衫替代)、布条(腰带、鞋带)。固定步骤。①若为闭合性骨折(皮肤未破损),先在骨折部位两侧垫上柔软衣物(避免硬物直接压迫皮肤);开放性骨折需先覆盖干净布料(如未拆封的纸巾、衬衫内侧)按压止血,再进行固定。②将硬物(长度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如前臂骨折需覆盖手腕和肘部)放在手臂外侧,用布条在骨折上下端、中间位置各绑1到2圈,打结时避开骨折处(松紧以能插入1指为宜,过松易移位,过紧可能阻断血液循环)。③用三角巾将固定后的手臂悬挂于胸前,肘部弯曲90度,手部略高于肘部,避免手臂下垂导致肿胀加重。(二)下肢骨折(大腿、小腿、脚踝)。适用场景。腿部畸形、无法站立,可能为股骨、胫腓骨或踝关节骨折(下肢骨折更易伴随大出血,需优先止血)。材料选择。长硬板(如车门板、长椅板,长度需从腋下到脚跟)、短硬物(如卷起的毯子、折叠的厚纸板)、宽布条(床单、皮带)。固定步骤。①若为单侧小腿骨折,可将伤肢与健肢绑在一起(利用健肢作为“固定架”):在两腿之间垫上衣物,用布条在膝关节上下、踝关节上方各绑3到4圈,注意两腿对齐,避免旋转。②大腿骨折需用长硬板固定:将硬板放在伤肢外侧,上端顶住腋下,下端超过脚跟,用布条在腰部、髋部、膝关节、踝关节处分别绑扎,尤其要固定骨折上下端的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防止断端错位。③固定后检查足部血液循环:轻按脚指甲,松开后若3秒内恢复红润,说明松紧适宜;若苍白、麻木,需适当放松布条。(三)脊柱骨折(颈椎、腰椎)。适用场景。车祸中头部受撞击、从高处坠落,伴随颈部或腰部剧痛、肢体麻木/瘫痪,可能为脊柱骨折(此类骨折最危险,盲目移动会导致脊髓损伤,引发终身瘫痪)。核心原则。严禁随意搬动,保持身体轴线一致(头、颈、胸、腰、腿成一条直线)。固定与转运。①若伤者清醒,告知其保持仰卧,不要抬头、转头或翻身,周围人员切勿扶坐或抱持。②用衣物、书本等柔软物品垫在颈部两侧,防止头部左右晃动(颈椎骨折专用);腰部下方可垫薄枕,维持脊柱生理曲度。③转运时需3到4人协作,一人托住头部并固定(双手拇指顶住下颌,其余四指护住头部两侧),另外三人分别托住肩背部、腰臀部、下肢,同时发力将伤者平移至硬板(如门板、担架),确保身体不扭曲。(四)开放性骨折的特殊处理。若骨折断端刺破皮肤外露,绝对禁止将断端推回体内(可能引发感染)。先用干净布料(如无菌纱布、未污染的毛巾)轻轻覆盖伤口,再用绷带或布条环绕肢体包扎(避免直接压迫断端)。固定时在断端两侧放置软垫,防止固定物摩擦伤口,同时保持伤肢位置,不强行复位。
固定后需警惕的危险信号。固定完成后需持续观察伤者状态,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调整。肢体末端(手指、脚趾)苍白、青紫、麻木,或按压后无血色,提示固定过紧,需松开布条重新绑扎。伤者出现剧烈疼痛加剧、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可能为骨折合并内脏损伤或休克,需优先呼救并维持呼吸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