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7版 科普

膝盖僵硬:关节炎的早期信号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湖南武冈展辉医院 银敏

  清晨起床时,膝盖像被“锁住”一般僵硬,需缓缓活动数分钟才能恢复灵活;久坐后起身,关节仿佛生锈的齿轮,每一步都伴随酸胀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毛病”,可能是膝关节炎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膝关节炎患病率超过50%,而早期症状的忽视往往导致病情延误。

  晨僵:关节的“无声警报”。晨起僵硬是膝关节炎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其本质是关节滑膜炎症与软骨退变的双重作用。夜间睡眠时,膝关节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滑膜炎症导致关节液黏稠度增加,软骨磨损产生的碎屑堆积在关节间隙,共同引发关节“卡顿”。这种僵硬感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活动后因关节液循环改善而逐渐缓解。典型案例:52岁的张女士近期发现,早晨下床时膝盖需“缓一缓”才能走路,起初以为是“睡姿不当”,直到出现上下楼梯疼痛才就医,确诊为早期膝关节炎。医生指出,若能在晨僵阶段及时干预,病情进展可延缓50%以上。

  膝盖僵硬的“三大诱因”。(一)软骨磨损的“连锁反应”。膝关节软骨犹如“减震垫”,随着年龄增长或过度使用,软骨逐渐变薄、粗糙,甚至出现裂纹。当软骨磨损达到临界点,骨表面直接摩擦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僵硬。研究表明,在40岁以上人群中,体重每增加10公斤,膝关节炎风险将上升35%。(二)滑膜炎症的“隐形推手”。滑膜堪称关节的“润滑工厂”,在膝关节炎患者中,滑膜会异常增生,并分泌过多的炎性因子,导致关节液黏稠度显著增加。这种“浓稠的润滑液”会严重阻碍关节的正常活动,进而形成“越不动越僵,越僵越不敢动”的恶性循环。(三)肌肉萎缩的“力量失衡”。膝关节周围肌肉(如股四头肌)是关节的“天然护具”。当肌肉因久坐、缺乏运动而萎缩时,关节稳定性下降,软骨承受的压力不均,加速磨损。临床发现,膝关节炎患者中,约60%存在股四头肌力量不足。

  识别早期信号:这些症状需警惕。活动后疼痛:长时间行走或上下楼梯时,膝盖出现酸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关节肿胀:膝盖轻微隆起,按压时有弹性感,可能伴有局部发热;摩擦感或弹响:屈伸膝盖时听到“咔嗒”声,或感觉关节内有沙粒摩擦;怕冷畏寒:在寒冷天气或空调房中,膝盖酸胀感加重。特别提醒:若上述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夜间疼痛、关节畸形,务必及时就医。X光片可用于观察骨赘(骨刺)的形成情况,而MRI则能清晰显示软骨损伤的程度。

  科学应对:三招守护关节健康。(一)运动疗法:激活关节“保护罩”。直腿抬高:仰卧位,绷直膝盖缓慢抬腿至45度,保持5秒后放下,每日3组,每组15次;靠墙静蹲:背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30秒至1分钟,每日5次;游泳/骑自行车: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压力,骑行时膝盖屈伸角度较小,适合早期患者。(二)体重管理:给关节“减负”。体重每减轻1公斤,膝盖承受的压力减少4公斤。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快速减肥导致肌肉流失。(三)医疗干预:把握黄金治疗期。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有效缓解疼痛,氨基葡萄糖胶囊有助于修复软;物理治疗:超声波和冲击波治疗能促进炎症消退,每日20分钟的热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手术治疗:对于晚期患者,关节镜清理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可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预防胜于治疗:从生活细节做起。避免“膝盖杀手”动作:减少爬楼梯和蹲着择菜的频率,久坐时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选择“关节友好型”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注重保暖措施:冬季佩戴护膝,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膝盖;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

  膝盖僵硬不是“老了就这样”的必然结果,而是关节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科学运动、体重管理和早期干预,我们完全可以将膝关节炎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