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6版 科普

脑梗死救治:中医治疗的“慢功夫”与“巧办法”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中医医院内一科 高翠丽

  脑梗死发作时,静脉溶栓、手术取栓就像“急行军”,能快速疏通堵塞的血管;而中医治疗更像“持久战”里的“智慧军师”,用汤药调理患者体质,通过穴位按摩疏通患者气血,在恢复期帮患者一点点找回丢失的肢体和语言等功能。这种“慢功夫”看似不慌不忙,却蕴藏着让身体逐步康复的古老智慧。

  辨证施治:汤药像“定制营养剂”,给身体“修修补补”。脑梗死在中医里叫“中风”,多因气血不畅、经络堵塞所致。不同人问题有别:气虚血瘀者肢体无力,舌暗红有瘀斑;痰湿阻络者说话含糊、舌苔厚腻、爱犯困;肝肾阴虚者手脚发麻、伴头晕、视物不清。中医从精准辨证入手。气虚血瘀型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补气,当归、赤芍活血。痰湿阻络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化痰,天麻平肝,适合舌苔厚腻、说话不利索者。48岁王女士发病后流口水,中药调理两月,说话明显清楚很多,痰多问题也改善。肝肾阴虚型常用杞菊地黄丸,枸杞、菊花养肝明目,地黄、山药补肾,坚持服用,可缓解头晕、手脚麻木震颤、视物不清。这些汤药不追求“速效”,像“春雨润田”,调理五脏六腑让气血在经络畅流。医生会依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药方,如肢体力量好转后,减少黄芪用量,增加通经络的药,步步为营。

  穴位按摩:手指当“小银针”,激活经络“开关”。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经络开关”,按摩特定穴位能像“拨打电话”一样,唤醒受损的神经功能。这些“巧办法”简单易学,家属在家就能帮患者做。偏瘫手脚动不了:按揉合谷穴(手背虎口处)、足三里(膝盖下3寸),每个穴位按3-5分钟,每天2次。这两个穴位是“补气大穴”,能促进肢体气血运行。护士教给张阿姨家属这个方法,配合康复训练,她偏瘫的右手3个月后能握勺子了。说话含糊不清:揉按廉泉穴(下巴下方凹陷处)、通里穴(手腕内侧),按的时候轻轻向上提,边按边让患者试着发“啊”“伊”音。70岁的李爷爷练了两个月,从只能说单字到能讲短句,家人说像“生锈的零件慢慢转起来了”。头晕头沉总犯困:按百会穴(头顶正中央)、风池穴(后颈凹陷处),用拇指顺时针揉,每次2分钟,能提神醒脑,改善脑部供血。这些穴位就像经络上的“中转站”,按摩产生的刺激能沿着经络传到病灶处,帮助神经功能一点点恢复。中医讲究“刚柔并济”,按摩力度以“酸胀但不疼”为宜,太轻没效果,太重可能让患者紧张。

  循序渐进:康复像“爬楼梯”,每个阶段有重点。急性期(发病1到2周)。以“稳住病情”为主,用丹参、三七等活血药口服防止血栓扩大,配合轻柔的肢体按摩,避免关节僵硬。这时候不能用太猛的药,就像刚受伤的皮肤不能用力搓。恢复期(发病后2周到6个月)。这是功能恢复的“黄金期”,汤药+穴位按摩双管齐下,同时加入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能抬胳膊、能说几个字等进步,逐步调整方案,像给植物“浇水施肥”,等待慢慢发芽。后遗症期(6个月后)。重点是防止复发,用温和的汤药调理体质,比如用山楂、决明子泡茶降血脂,配合八段锦里的“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增强全身气血循环。

  中医“慢”的智慧:不只治病,更在“养习惯”。饮食配合。气虚的人多吃山药、莲子;血瘀的人适当吃点黑木耳、洋葱;痰湿重的人少吃甜腻,做菜加姜、蒜祛湿。这些食物像“迷你汤药”,帮身体巩固疗效。情绪调节。肝郁气滞会影响康复,医生会建议患者听舒缓的音乐,练“腹式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情绪顺了,气血才更易通畅。避免误区。别盲目用“活血偏方”(如过量吃三七),需医生判断体质;按摩穴位不是越痛越好,以“舒适酸胀”为度。

  中医不追求“立竿见影”,而是顺应身体规律来进行调理,这正是老祖宗的智慧所在。毕竟,让偏瘫肢体重新活动、含糊话语变清晰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中医“巧办法”能让这一过程变得更稳妥、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