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是家长常遇到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引起,但如果咳嗽持续不愈,甚至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可能是肺炎发出的信号。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呼吸道发育尚未成熟,肺炎进展快、并发症多,及时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
先辨咳嗽特点识破肺炎“伪装”。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多为阵发性,伴有流涕、鼻塞,一般三五天逐渐减轻。而肺炎导致的咳嗽有明显特点,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区分。咳嗽持续时间:肺炎咳嗽通常持续超5天且无减轻趋势,甚至加重。如孩子咳嗽7天以上,出现白天轻晚上重或睡着后突然剧咳的情况,需高度警惕。咳嗽性质:肺炎咳嗽多为“深度咳嗽”,从胸腔深处发出,伴有痰音,部分孩子咳嗽后会呕吐,因剧烈咳嗽刺激咽喉。若咳嗽声音嘶哑如“犬吠”,可能是喉炎合并肺炎。伴随症状:肺炎咳嗽常伴随发热(体温超38.5℃,服退烧药效果不佳且持续3天以上)、呼吸加快(2岁以下儿童每分钟呼吸≥50次,2到5岁≥40次)、精神差(烦躁或萎靡)、拒食等症状。此外,婴幼儿还可能出现鼻翼扇动、肋骨间凹陷(吸气时胸口有“坑”),这些均为肺炎典型表现。
为何儿童更易患肺炎?3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发育有短板:气管支气管管腔窄、黏膜嫩、纤毛运动弱,排痰除菌能力差;肺泡少、弹力差,感染后炎症易扩散。病毒或细菌入侵时,普通感冒可能速转肺炎。约40%的婴幼儿肺炎为病毒引起,30%为细菌导致,混合感染占比上升。冬春交替季因室内空气不流通、温差大更易诱发。早产儿、营养不良、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患肺炎后病情更重,并发症发生率是健康儿童的3到5倍,需警惕。
出现这些情况别拖延要及时就医。当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咳嗽持续5天以上无好转,或咳嗽加重影响睡眠、进食;发热超过38.5℃且持续3天,退烧药效果不佳;呼吸明显加快,伴有鼻翼扇动、肋骨间凹陷、口唇发绀(发紫);精神状态差,烦躁、嗜睡或拒绝玩耍;婴幼儿出现拒奶、呛奶、呕吐频繁等情况。就医后,医生会通过听诊(肺部有无湿啰音)、血常规、胸片等检查明确诊断。胸片能清晰显示肺部炎症范围,是判断肺炎的“金标准”;血常规可初步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指导用药(病毒感染多无需抗生素,细菌感染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
科学护理助力肺炎恢复。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温保持在20℃到24℃,湿度50%到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拍背排痰:孩子侧卧或竖抱,手掌呈空心状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背部(力度以能震动胸部为宜),每次5到10分钟,帮助痰液排出。合理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烂面条),保证水分摄入(少量多次喂水或母乳、配方奶),避免脱水。发热时可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但别穿太少导致受凉。避免误区:勿擅自给孩子服止咳药(尤其含可待因药物,可能抑制呼吸);肺炎恢复期咳嗽是排痰过程,无需过度止咳;抗生素需按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否则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预防为先降低肺炎风险。按时接种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PCV13)、流感疫苗能预防70%以上的细菌性肺炎和流感继发肺炎,建议家长按免疫计划给孩子接种。增强抵抗力:保证充足睡眠(3岁以下每天10到13小时)、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适当户外活动(每天1到2小时),增强呼吸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处并戴口罩;家人感冒后避免亲吻孩子,勤洗手;定期清洁孩子玩具和餐具,保持家居卫生。及时处理基础病:感冒、支气管炎要彻底治疗,避免病情迁延引发肺炎。
孩子咳嗽不可轻视,持续不愈或伴发热、呼吸异常,可能是肺炎“预警”。家长要观察咳嗽特点和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并做好预防。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儿童肺炎治愈率超95%且无后遗症。守护孩子呼吸道健康,从关注咳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