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5版 科普

小小疝气危害大:揭秘常见疝气类型与治疗

□新泰市禹村镇卫生院 刘国涛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不少人发现腹部或腹股沟处出现“小鼓包”,时隐时现,起初未重视,直到出现疼痛、坠胀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才就医。这个“小鼓包”,很可能就是疝气。别轻视它,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常见疝气类型。腹股沟疝。这是最为常见的疝气类型,又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突出,可下降至阴囊,多见于婴儿和中年男子;腹股沟直疝则是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脱出,不经过内环和腹股沟管,也不坠入阴囊,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多继发于长期咳嗽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通常会在腹股沟区发现一个可复性肿物,站立、咳嗽或用力时突出,平卧或用手推送时可回纳腹腔,随着病情发展,可能还会出现腹部胀痛、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股疝。脏器或组织经股环突入股管,再经股管突出卵圆窝形成的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由于疝囊外有较多脂肪堆积,平卧后疝块有时不能完全消失。股疝容易被忽视,且极易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引发剧烈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脐疝。疝囊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婴儿脐疝较为常见,主要是因为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没有完全闭锁,或脐部有瘢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当腹压骤然增加时,内脏就可以从脐部突出形成脐疝。多数婴儿脐疝可在1岁内自愈。成人脐疝较少见,诱因包括妊娠、慢性咳嗽等。切口疝。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部位的疝,是腹腔内组织、器官经由手术切口处的缺损或薄弱区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部包块。局部因素如切口裂开、感染、缝合不佳,全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以及引起腹压增高的慢性疾病(如慢阻肺)等,都可能导致切口疝的发生。

  疝气的危害。影响日常生活。疝气导致的局部坠胀、疼痛等不适,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如行走、运动、工作时都可能受到限制,从而降低生活质量。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无法正常弯腰、提重物,甚至连简单的散步都难以进行。引发肠梗阻。当疝内容物为肠管时,一旦发生嵌顿,肠管会因血液供应受阻而出现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或无法排气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穿孔,需要紧急手术治疗,若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对于小儿腹股沟疝,如果疝内容物为睾丸或卵巢,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发育;对于成年男性,疝气可能会影响精索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和生殖能力。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疝气的主要方法,目的是关闭腹壁缺损,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传统疝修补术:将疝囊进行高位结扎,利用邻近健康组织缝合修补腹壁的缺陷。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直接,但对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较慢。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人工合成补片加强腹壁,减轻了缝合的张力,疼痛较轻,恢复较快,复发率也较低,是目前常用的术式。例如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将补片置于腹股沟管的后壁。腹腔镜疝修补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借助腹腔镜在腹腔内进行操作。如经腹的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切开腹膜放置补片后再将腹膜关闭。该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但对设备和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岁以下婴幼儿: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疝带压迫疝环,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但长期使用疝带可能会导致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疝气虽然常见,但绝不是“小毛病”。了解疝气的常见类型和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一旦发现身体出现疑似疝气的症状,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