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5版 科普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这些隐藏原因别忽视!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长沙市岳麓区学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龚磊

  当体重只有48公斤的李女士拿到“中度脂肪肝”的诊断报告时,盯着体检单反复确认了三次名字。临床数据显示,体型标准的人群中每六人就有一人存在肝脏脂质过量沉积,这种隐匿在正常体重下的代谢危机,恰如中医所警示的“膏脂内伏”——多余的脂肪并未堆积在皮下,却悄然侵入了脏腑。

  代谢陷阱:瘦人患脂肪肝的四大隐匿元凶。(一)脾胃运化失司。中医理论中将脾胃视为“后天之本”,当长期节食损伤脾气,或嗜食生冷阻碍胃阳,便会出现“谷不化精,反生痰浊”的病理状态。长期生冷饮食导致中焦虚寒,摄入的植物蛋白无法有效转化为气血,反而凝结成病理性的“痰湿”,最终沉积于肝络形成脂肪变性。(二)快速减重后遗症。当人体在短期内体重骤降超过10%时,机体将启动脂肪动员机制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此时若肝脏代谢能力不足,便会产生类似“河道拥堵”的效应。(三)肠道菌群失衡。研究证实,体形消瘦的脂肪肝患者中约65%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中医的“肝脾不和”理论与此惊人呼应:当长期压力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胆汁排泄,肠道致病菌便会过度增殖产生内毒素。这些毒素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不仅抑制脂肪氧化酶活性,更会触发慢性炎症反应。(四)胰岛素抵抗暗流。临床检测发现,超过三成体重指数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存在餐后血糖波动。这种“隐形胰岛素抵抗”恰似中医描述的“脾瘅”状态——脾胃运化功能尚能维持基础代谢,却无法应对营养负荷。当细胞对胰岛素信号响应迟钝时,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肝脏只能将其转化为脂肪储存,形成“瘦人脂肪肝”的典型病理基础。

  认知误区:瘦不等于代谢健康。(一)体重指数的局限性。BMI指数仅考虑身高体重比例,无法反映体脂分布特征。临床发现腰臀比>0.85的女性,即使BMI<22,其内脏脂肪超标风险增加3倍。中医诊察时常发现这类患者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正是“膏脂内聚”的典型征象。(二)肌肉量的关键作用。同等体重下,肌肉量减少10%,基础代谢率下降12%。某高校教授虽常年保持55公斤体重,但因缺乏运动导致肌肉占比不足35%,其肝脏脂肪含量竟达13%。这印证了中医“脾主肌肉”理论——肌肉衰惫必伴脾虚湿困。(三)代谢记忆效应。青春期曾肥胖的人群,即使成年后成功减重,其肝脏仍保留异常脂质代谢模式。中医将此归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的复合病因,需通过持续调理才能重塑代谢平衡。

  中医防治体系:从“治已病”到“调未病”。(一)膳食改良。时序调摄:辰时(7到9点)必须进食温养胃气的早餐,避免空腹胆汁淤积;烹饪改良:改凉拌为清炒,用生姜、陈皮等辛温佐料化解蔬菜寒性;食物质地:增加山药、茯苓等“质重下行”的根茎类食物引导湿浊下降;进食方式:遵循“食不语,细咀嚼”古训,每口咀嚼30次以上;经典药膳:荷叶10g+山楂6g+薏米30g煮粥,晨起空腹食用,连续四周可降肝脂。(二)运动新理念。打破“出汗即有效”的误区,推行“和缓持久”运动法。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每日晨昏各12次,增强膈肌搏动改善肝脏血供;改良健步法:午后申时(15时到17时)沿林荫道行走,配合“呼—吸—停”(3:3:2)呼吸节奏。睡前摩腹术:仰卧屈膝,掌心贴脐逆时针揉腹81次,促进胆汁排泄。(三)情志调摄要诀。肝气郁结是代谢紊乱的始动因素,可实施“疏肝三步法”。申时宣泄:16时到17时用纸笔书写当日烦恼后销毁;亥时沐足:21时到22时以玫瑰花、柴胡煎汤泡脚;丑时安眠:确保凌晨1时到3时肝经运行时身处深睡眠状态。(四)中药干预。脾虚湿困型:六君子汤加泽泻、绞股蓝;肝郁脾虚型:逍遥散配合虎杖、姜黄;痰瘀互结型:血府逐瘀汤联用生山楂、决明子。(五)重要警示。连续出现晨起口干苦、午后右肋闷胀、无名指根变红等症状,提示肝脏代谢异常,需及时进行肝脏弹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