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4版 科普

了解失眠应对失眠:听听中医怎么说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盛璐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被“睡不着”“睡不好”困扰。失眠,不仅让人夜晚备受煎熬,更可能影响白天的情绪、记忆力,长期失眠可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的风险,间接影响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

  什么是失眠?失眠是指在拥有合理睡眠条件的情况下,仍会发生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容易醒来、早醒或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等情况,并影响日间的精力、情绪状态或工作效能。按持续时间区分,失眠分为短期失眠(一般不超过3个月)和慢性失眠(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等)、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等)、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等)、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睡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咖啡因摄入过多)。知晓失眠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调整生活习惯,必要时寻求专业协助,以便恢复正常的睡眠规律。面对失眠,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帮助人体恢复自然的睡眠节律。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和应对失眠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医的智慧吧。

  中医如何看待失眠?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是由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不寐常见证型有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具体而论,肝火扰心的病人常伴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痰热扰心的病人可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头重,目眩。心脾两虚的病人常常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心肾不交的病人往往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心胆气虚的病人表现为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触事易惊。

  中医如何辨治失眠?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治法方药。不寐总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如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证,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证,安神定志丸用于心胆气虚证,还有如酸枣仁汤养血清热除烦,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除烦,珍珠母丸滋阴养血、镇心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镇静安神。另外中医针灸博大精深,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针灸刺激如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三阴交等穴位,产生安神镇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改善睡眠质量效果明确。中医治病,重在辨证明确,能触类旁通,法多方活,则易收效。由此不仅失眠治疗好了,体质得以调整改善,身体也达到阴平阳秘,这就是中医治本的体现。

  失眠的预防调护。良好的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情绪调节的重要保障。中医认为不寐属于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息怒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良好的睡眠。要规律作息,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饮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定时就寝。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努力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愿你从今天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尝试更自然的调养方式,走出失眠困扰,迎来每一个舒畅安稳的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