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晕起来天旋地转,做了脑部CT、血常规,甚至颈椎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神经内科门诊,这样的困惑并不少见。当常规检查无法揪出头晕“元凶”时,有一种看似简单的检查——TCD发泡试验,或许能拨开迷雾,找到隐藏在心脏或血管中的致病根源。
常规检查为何“失灵”?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多样。常规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主要排查脑部是否存在肿瘤、出血、梗死等结构性病变;血常规、生化检查则聚焦于贫血、血糖异常、肝肾功能障碍等全身性因素;颈椎检查针对颈椎病压迫血管神经导致的头晕。然而,这些检查却可能遗漏一个重要方向——心脏和脑血管之间的“异常通道”。在心脏和脑血管网络中,一些细微异常连接或血流改变虽不会在常规影像留明显痕迹,却足以引发反复头晕。如心脏卵圆孔未闭(PFO),这是成人常见先天性心脏异常,约25%的人存在卵圆孔未完全闭合情况。当心脏内压力变化,左、右心腔间可能出现微小分流,使静脉系统的微血栓、气泡等绕过肺循环过滤,直接进入脑部血管刺激神经引发头晕。这类因心脏或血管异常分流导致的头晕,常于常规检查中“隐身”。
TCD发泡试验:揪出“隐形杀手”的利器。TCD即经颅多普勒超声,是利用超声波检测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技术。TCD发泡试验在此基础上加入“气泡造影剂”,能追踪血管异常流动。试验原理:让异常血流“显形”。检查时,医生将少量含微小气泡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正常情况下,气泡进入右心系统,在肺循环被过滤吸收,不进入脑部血管。若患者有心脏卵圆孔未闭、肺动静脉瘘等异常通道,气泡会直接进入左心系统并抵达脑部。此时,TCD设备超声探头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发现气泡进入脑部血管,屏幕会出现“微泡信号”,医生分析微泡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分流及程度。试验优势:无创、便捷、精准。与传统侵入性检查相比,TCD发泡试验优势显著:无创安全,无需穿刺血管,仅通过静脉注射和超声检测,对患者身体基本无损伤,适合老年人、体弱患者;操作便捷,检查约20-30分钟,无需特殊准备,患者清醒时可完成,检查后无需长时间恢复;精准诊断,能捕捉微小异常分流,对相关疾病诊断准确率高,为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哪些人需要做TCD发泡试验?反复头晕、眩晕: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发作性头晕,症状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偏头痛合并头晕:部分偏头痛患者存在卵圆孔未闭,TCD发泡试验有助于明确头晕是否与之相关。青年卒中患者:对于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传统卒中危险因素的年轻患者,通过该试验排查心脏或血管异常分流导致的脑梗死风险。怀疑存在心源性栓塞:如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常规检查未找到栓子来源,TCD发泡试验可协助寻找潜在病因。
检查前后需要注意什么?检查前。告知病史:向医生详细说明头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过往疾病史、手术史等,帮助医生判断检查必要性。无需空腹:该检查对饮食无特殊要求,正常进餐即可,但尽量避免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防止胃肠道气体干扰超声信号。检查中。整个过程无明显不适,患者只需安静平卧,配合医生完成静脉注射和头部超声检测。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屏气——呼气”动作,旨在增加胸腔压力,模拟心脏压力的变化。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指示,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检查后。按压止血:拔出静脉针头后,用棉球按压穿刺部位3到5分钟,防止出血或淤血。正常活动:检查后无需特殊护理,可正常饮食、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头晕反复发作却查不出原因,别让疑惑和担忧一直困扰生活。TCD发泡试验为头晕诊断开辟了新路径,当常规检查陷入僵局时,不妨尝试这项检查,或许就能找到“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