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第二人民医院 陈丹丹
ICU病房里,仪器滴答声不断,重症患者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管子。他们的康复之路如穿越布满荆棘的密林,而护士的护理工作则是默默拨开荆棘、铺设路径的“隐形推手”。从精准观察病情,到协助患者翻身、咳嗽,再到引导其坐起、站立,护理的每个细节都为重症康复注入力量,让患者从“命悬一线”走向“回归生活”。
病情观察:在“数据森林”里捕捉异常信号。重症患者身体似脆弱的“精密仪器”,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稍有波动,就可能暗藏危险。护士如同“仪器监测员”,通过监护仪数字、呼吸机参数、尿液颜色和量,捕捉医生易忽略的“微小异常”。这些细微变化像森林里的异常声响,护士能第一时间听到,为抢救争取时间。护士还擅长“解读”患者的非语言信号。无法说话的患者,皱眉可能表示疼痛,眼神躲闪或许因焦虑,肢体轻微扭动可能是管子移位。70岁的张奶奶气管插管后不能说话,总用手指向胸口,护士检查发现是呼吸机管路漏气,调整后她平静下来。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是仪器无法替代的“人文监测”。
基础护理:给身体“搭建康复基石”。重症患者长期卧床,皮肤、口腔、呼吸道易出问题。护理的基础工作就是为这些“房间”做“深度清洁”,扫清康复障碍。皮肤护理是“防压疮战役”。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用软枕垫起骨突部位,如臀部、脚踝;用温水擦拭皮肤后涂润肤露,保持湿润。一位因脑梗死昏迷的患者,护士坚持护理,住院20天未出现一处压疮,为后续康复训练保住了“完整的身体基础”。气道护理是“畅通呼吸通道”。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护士定时用吸痰管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每天做2次口腔护理,用氯己定棉球擦拭牙齿和口腔黏膜,减少细菌滋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数据显示,规范气道护理能使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率下降30%。营养支持护理也很关键。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通过鼻饲管喂食,护士严格控制喂食速度,喂食后抬高床头30度,避免食物反流进入肺部,就像给虚弱身体“缓慢输液营养”。
功能康复:从“躺着不动”到“重新站立”。重症患者卧床会使肌肉快速萎缩,护理的重要任务是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启动“功能康复训练”,助其从“被动不动”到“主动活动”。肢体活动从“微小动作”开始。护士给患者做关节被动活动,每个关节活动5到10次,每天3次,就像给生锈零件“上润滑油”。一位因心衰卧床的患者,护士坚持活动其肢体,1周后腿围减少2厘米,为下床行走打下基础。呼吸训练帮肺“重新扩张”。脱离呼吸机后,护士教患者做“腹式呼吸”,每次10分钟、每天3次,如同给肺部“做扩张运动”。体位管理是“站起来的前奏”。病情允许时,护士用床旁升降机将患者从平躺调整到半坐、端坐,每次保持30分钟,逐步增加身体对直立状态的适应能力。
心理护理:给心灵“注入康复动力”。重症患者心理如“被乌云笼罩的天空”,恐惧、焦虑、绝望等情绪影响康复速度。护士的心理护理如“驱散乌云的阳光”,用沟通和陪伴点燃希望。护士用“通俗语言”解释治疗,减少患者未知恐惧。家人的“声音支持”也很重要。护士帮无法说话的患者录制家人鼓励语音,定时播放。研究发现,听到亲人声音的重症患者,皮质醇水平会下降15%,配合治疗意愿更强。患者出现烦躁、抗拒治疗时,护士耐心寻找原因。一位脑外伤患者总试图拔管,护士发现是他想表达“口渴”,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后,他安静下来。这种“理解式护理”,比镇静药更有效。
重症康复如漫长马拉松,医生决定方向和策略,护士则是陪跑者,在每个路段提供补给和支持。从监测指标到清洁皮肤,从被动活动到心理疏导,护理价值藏在这些重复细致的工作里。它们看似“隐形”,却能让重症患者康复之路更平稳顺畅。记住,在ICU里,除了先进仪器和药物,日夜守护的护士也是让生命重获力量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