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2版 科普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别当叛逆期

□永兴县精神病医院 代娟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进入青春期,孩子变得敏感、冲动、情绪多变,很多家长将其简单归结为“叛逆”。但有一种叫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疾病,症状与青春期叛逆极为相似,若被忽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统计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发病高峰在青少年时期,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是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相似表象下的本质差异。叛逆期的正常波动。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关键阶段,孩子渴望独立,易抵触家长和老师要求,但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社交。在合理引导下,这种情绪和行为变化会逐渐改善,是成长正常现象。双相情感障碍的异常表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波动极端且不受外界影响。躁狂发作时,孩子可能突然极度兴奋、话多、精力充沛,整夜不睡不累;还自我感觉良好,易冲动行事,如大肆购物、随意承诺。抑郁发作时,会陷入持续低落与绝望,对事无兴趣,出现失眠、食欲下降、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严重者有自杀念头。这些情绪和行为转变无征兆、持续久,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与学习。

  错认的代价:延误治疗的危害。双相情感障碍被误认成叛逆行为时,无法为孩子提供恰当帮助,还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长期不干预,会使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破裂,甚至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如青少年小宇,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进入青春期后,他情绪波动剧烈,家长和老师起初以为他进入叛逆期。躁狂发作时,小宇极度兴奋,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仍精力充沛,不停和同学谈创业计划,还偷拿家里多年积蓄买“投资产品”。他听不进父母的劝阻,抑郁发作时,他像变了个人,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对绘画和篮球失去兴趣,还常自责,觉得自己没用,给家人带来负担。家长起初未重视小宇的异常表现,认为他在故意作对。直到某天,小宇抑郁发作留遗书准备跳楼自杀,所幸及时被发现挽回生命。但此时,小宇病情严重,学业荒废,与父母关系降至冰点,朋友也因他反复无常而疏远。因延误治疗,后续治疗艰难,病情反复,成年后难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若未获有效治疗,成年后病情更难控制,复发风险大增。

  火眼金睛:如何识别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观察情绪变化的持续性和极端性。若孩子出现“过山车式”情绪波动,从极度兴奋骤陷抑郁且持续数天甚至数周,需高度警惕。比如,孩子连续几天情绪高涨、不停说话、计划不切实际之事,随后又连续几周沉默寡言、拒绝社交,这远超正常青春期情绪波动范围。关注行为模式的改变。留意孩子是否出现异常冲动行为(如突然文身、逃课去旅游)、睡眠习惯改变(失眠或嗜睡)、学习成绩骤降等。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常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但医学检查却找不到器质性病变。了解家族病史。双相情感障碍有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孩子患病风险增加。若发现孩子有可疑症状,结合家族病史,应及时就医评估。

  及时干预:为孩子点亮希望。专业诊断至关重要。一旦怀疑孩子患双相情感障碍,应立即带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精神检查和心理测评等手段准确诊断。家长要坦诚向医生反映孩子真实情况,避免因“病耻感”隐瞒关键信息。综合治疗方案。确诊后,通常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药物能有效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稳定情绪;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则帮助孩子认识和管控自身情绪,改善家庭沟通模式,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家庭支持不可或缺。家长应主动学习双相情感障碍知识,理解孩子痛苦并非“装病”或“任性”。孩子躁狂发作时,家长需冷静,避免冲突;抑郁发作时,要给予陪伴鼓励,让孩子感受家庭支持。同时,家长要帮孩子维持规律作息,鼓励适度运动,营造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