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1版 科普

久坐不动,小心血栓找上门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刘娅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久坐不动”成了很多人的常态,如上班族、学生、游戏爱好者等。然而,这种习惯正悄然埋下健康隐患,血栓可能会找上门来。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奥秘。

  血栓是如何形成的?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凝结成块,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人体血管系统像“交通网络”,血液是“车辆”,正常时血液在血管内顺畅流动,维持身体器官运转。但某些因素打破血液流动平衡,血栓便可能形成。血栓形成主要与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三个因素相关。血管壁受外伤、炎症等损伤,内壁变粗糙,血小板等易聚集启动凝血机制;血流速度减缓,血液有形成分易沉积;血液高凝状态可能由遗传、疾病、服药或特殊生理时期等引起。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导致血栓形成。

  久坐为何会增加血栓风险?久坐不动会对血栓形成因素产生不良影响。长时间坐着,腿部肌肉松弛,缺乏收缩和舒张活动。腿部肌肉收缩像“小水泵”,能推动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久坐使“小水泵”功能减弱,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甚至瘀滞。研究表明,连续静坐1小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50%,长时间血流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温床”。此外,久坐还可能引发身体代谢紊乱,导致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进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处于高凝状态。同时,久坐人群往往运动量不足,身体整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都相对较慢,进一步加剧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长途飞机、火车旅行中,乘客因空间有限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下肢活动受限,就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哪些人群久坐后更易被血栓“盯上”?虽然久坐对每个人的健康都存在潜在威胁,但以下几类人群面临的血栓风险更高。首先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逐渐变得脆弱,同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血液流动速度也会变慢,这些生理变化使得老年人本身就更容易形成血栓,久坐无疑是雪上加霜。肥胖人群同样危险,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而且肥胖常伴随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久坐后血栓风险大幅上升。患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的患者,本身就存在血管病变或血液成分异常的情况,久坐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孕妇也是血栓高危人群,孕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且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血液回流,久坐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

  如何预防久坐引发的血栓?打破久坐的习惯至关重要。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到10分钟,可以在办公室或家中简单走动,做一些伸展运动,如踮脚尖、勾脚背、抬腿等,这些动作能够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激活腿部肌肉“小水泵”的功能。增加日常运动量也是关键。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代谢。即使工作繁忙,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锻炼,比如爬楼梯代替乘电梯、提前一站下车步行等。在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到2000毫升水,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得不长时间久坐的人群,还可以选择穿着医用弹力袜,它能够通过外部压力帮助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如果发现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血栓的可能。

  总之,血栓并非遥不可及的健康威胁,久坐不动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希望大家能充分认识到久坐与血栓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血栓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