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9版 科普

护心有道:关爱老人从“心”开始

□新宁县人民医院 赵琼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心脏就像人体里的“发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功能也会逐渐衰退,若不注意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病患病率达79.4%。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但通过科学的日常养护,就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饮食调整:合理搭配,为心脏减负。老年人的饮食不必追求“大改大变”,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细微的调整就能让心脏更舒适。控盐是核心:每日食盐摄入量应≤5克(约一啤酒瓶盖),高血压或心衰患者需降至3克以内。烹饪时可用葱、姜、蒜、柠檬汁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食盐,减少酱油、味精等隐形盐摄入。优选护心食材:每日保证300到500克蔬菜(如菠菜、西蓝花含膳食纤维,可调节血脂);每周2到3次深海鱼(三文鱼、鳕鱼等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保护血管内皮);每日20左右原味坚果,(核桃、杏仁等,提供不饱和脂肪酸),每周不超过150克。三餐巧搭配:早餐建议低脂牛奶200ml+全麦面包1片+水煮蛋1个,易消化且营养均衡;晚餐避免过饱,可搭配杂粮粥(如燕麦、玉米),减轻夜间心脏负担。

  适度运动:科学锻炼,为心脏"充电"。推荐运动类型。每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20到30分钟,如散步(60到80步/分钟)、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周累计150分钟。运动时间选早餐后1到2小时,避开晨起低温和正午高温时段。居家简易方案。久坐后可做"椅上操"——坐直身体,交替抬腿至与地面平行(每侧10次),或双手交叉举过头顶拉伸(保持10秒,重复5次),促进血液循环。安全提示:运动前测量血压,严重高血压、心衰等疾病的老人,运动前需咨询医生。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立即停止并休息。家人可陪同制定运动计划,增强规律性和安全性。

  作息管理:规律养护,为心脏"养神"。睡眠时长与质量。每晚21:00到22:00入睡,保证7到8小时睡眠,午休30分钟左右(避免过久)。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用38℃到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睡眠。起床"三步骤"。醒后平卧3分钟→坐起3分钟→站立3分钟,再缓慢活动,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情绪调节。避免过度激动或焦虑,家人多陪伴聊天、参与社交活动,保持心态平和(情绪波动易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脏负担)。

  情绪呵护:暖心陪伴,为心脏“舒压”。坏情绪是心脏的“隐形敌人”,家人的陪伴是最好的“解压药”,重点做好三点。耐心倾听心声。每天抽时间听老人说心里话,耐心回应能减少孤独和焦虑;若老人爱唠叨,别嫌烦——倾诉本身就是释放情绪的方式。创造愉悦场景。周末带孙辈回家,用孩子的笑声为老人“充电”;定期陪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如老年合唱团、书法班,助其拓展社交圈,丰富精神生活。支持兴趣培养。鼓励老人养花、练书法、打太极等能静心的爱好,家人可主动搭把手——买花籽一起种、备毛笔字帖陪练;当老人有小进步时,及时肯定赞美,让其在成就感中收获好心情。

  家庭监测:细致观察,为心脏“站岗”。家人做好“健康观察员”,及时发现心脏“求救信号”,重点做好三点。日常指标监测。每天帮老人量一次血压并记录,若连续几天超过140/90mmHg,及时提醒就医;留意走路气短、干活胸闷、手指末端变紫等异常表现,别忽视。备药与管理。准备小药箱,整理常用药物放易拿处,标注清楚服用时间和剂量,方便老人取用。定期体检护航。每年陪老人查心电图、血脂、血糖,早发现早干预;按时间整理体检报告,就诊时带给医生;体检前一晚帮老人准备宽松衣服,提醒空腹前往,让检查更顺利。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藏在日常饮食的搭配里、适度散步的坚持中,更在家人陪伴的细节间。多盛一勺蔬菜、多陪走一段路、多聊一会儿天,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为老人心脏编织的‘暖心防护网’。从今天起,用规律的养护、细致的关怀,让每一份用心都化作守护,陪老人安稳度过“心”安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