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上突然出现的“卵巢囊肿”,让不少女性瞬间紧张起来。这些长在卵巢上的“小泡泡”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变成癌症?要手术切除吗?作为妇科常见疾病,卵巢囊肿发病率为10%到15%,涵盖各个年龄段。今天,就为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解答常见疑惑。
卵巢囊肿:从何而来的“小泡泡”?正常情况下,女性卵巢每个月都会经历一次周期性变化:卵泡发育、成熟、排卵。在这个过程中,卵巢内会形成一些生理性的“小泡泡”,也就是卵泡或黄体。大多数时候,这些“小泡泡”会随着生理周期自然消退。但当卵泡或黄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异常生长,没有正常破裂或退化,就可能形成卵巢囊肿。卵巢囊肿主要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两大类。生理性囊肿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如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通常直径小于5厘米,会在1到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由疾病引起,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畸胎瘤等,这些囊肿不会自行消退,甚至可能逐渐增大,引发健康问题。
不同囊肿,特点各异。巧克力囊肿。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表现,因囊肿内的液体呈褐色、黏稠,类似巧克力而得名。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当内膜细胞“跑”到卵巢上,并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就会形成囊肿。巧克力囊肿会导致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疼痛、不孕等问题,还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加治疗难度。畸胎瘤。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囊肿,由胚胎时期的生殖细胞发育异常形成。它里面的内容物五花八门,可能包含毛发、牙齿、油脂,甚至骨骼。虽然大部分畸胎瘤是良性的,但也有恶变风险,且瘤体较大时容易发生扭转、破裂,引发急腹症。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属于上皮性肿瘤,多为良性,但有一定的恶变概率。浆液性囊腺瘤囊壁薄,内含有清亮液体;黏液性囊腺瘤则囊壁较厚,内含黏液样物质。这类囊肿如果体积较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下腹部坠胀、尿频等症状。
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很多卵巢囊肿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随着囊肿增大或发生破裂、扭转等并发症,会出现一系列不适。下腹部不适:患者常感觉下腹隐隐坠胀,就像有重物压迫,尤其是在站立过久、劳累后症状更明显。月经紊乱:囊肿可能干扰卵巢功能,引起月经不规律。然而,月经问题有多种原因,不能单凭此判断卵巢囊肿。腹部肿块: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患者自己用手按压下腹部,可能摸到肿块,肿块多可推动。急腹症表现:囊肿破裂或扭转可能导致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休克,需立即就医。
科学诊断与治疗。检查方法:妇科超声是诊断卵巢囊肿的首选,能显示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区分囊肿性质。若超声无法明确,医生可能建议MRI或肿瘤标志物检测,以评估囊肿良恶性。治疗策略:对于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变化即可;如果是直径小于5厘米、生长缓慢、考虑为良性的病理性囊肿,也可以先定期随访;但当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出现腹痛等症状、怀疑恶变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微创手术和开腹手术,前者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对于巧克力囊肿,术后还可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与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建议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以便早期发现卵巢囊肿等疾病。尤其是有卵巢囊肿家族史、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更要提高检查频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内分泌。关注身体变化:平时注意观察月经周期、月经量的变化,以及有无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