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时突如其来的刺痛感往往让人难安,这可能是泌尿结石作祟。这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泌尿结石的成因:身体里的“石头”如何形成?泌尿结石是尿液中物质“失衡”的结果。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钙、草酸、尿酸等成分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当某些因素打破这种平衡,就会导致晶体析出并逐渐聚合成结石。饮食因素是重要诱因。长期摄入过多高草酸食物(如菠菜)、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会使尿液中草酸、尿酸浓度升高。例如,菠菜中的草酸含量极高,若不焯水直接食用,草酸进入人体后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同时,饮水不足也是关键因素。每天饮水量少于1500毫升时,尿液会高度浓缩,原本能溶解的物质也会因浓度过高而析出。代谢异常也会增加结石风险。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因血钙升高,导致尿钙排泄增多;痛风患者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结晶易在尿路沉积。此外,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由于尿液酸碱失衡,也容易形成结石。尿路环境改变同样不容忽视。尿路梗阻会使尿液排出不畅,晶体物质在局部沉积;尿路感染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改变尿液酸碱度,促使磷酸镁铵等结石成分生成。先天性尿路畸形、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都可能引发此类问题。
泌尿结石的症状: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泌尿结石的症状因结石位置、大小而异,其中疼痛最为典型。肾绞痛是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腰部或腹部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呈刀割样,可向下腹部、腹股沟或会阴部放射。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若结石较小,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隐痛或钝痛。血尿也是常见症状。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划伤尿路黏膜,会导致少量出血混入尿液。轻者仅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重者尿液呈洗肉水色甚至鲜红色(肉眼血尿)。当结石影响排尿时,会出现排尿困难。结石位于膀胱或尿道时,可能导致排尿中断、尿线变细;若结石堵塞输尿管,还会引起少尿甚至无尿。此外,合并感染时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泌尿结石的诊断:精准定位“罪魁祸首”。尿常规检查: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血尿、感染。若尿液中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有结石损伤尿路;白细胞升高则表明可能合并感染。超声检查:无创、便捷,能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内结石的大小、位置及数量,是首选的筛查方法。
腹部X线平片(KUB):可发现约90%的含钙结石,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结石的部位和形态。CT检查:对于超声和X线难以发现的小结石,或复杂结石病例,CT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准确判断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泌尿结石的治疗方案:科学“排石”有妙招。保守治疗:适用于直径小于0.6厘米、表面光滑、无梗阻和感染的结石。患者需每日饮水量2000到3000毫升,通过尿液冲刷促进结石排出;配合服用排石药物(如坦索罗辛、尿石通丸),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帮助结石下移;适当运动(如跳绳、爬楼梯)也有助于结石排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击碎结石,适用于直径≤2厘米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行ESWL治疗的成功率比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URS)低。术后患者需多喝水,促进碎石排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疼痛等轻微不适。微创手术:对于较大结石或保守治疗无效,可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URS)等。PCNL经腰部微小通道入肾取石;URS经尿道、膀胱入输尿管碎石,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开放手术:仅用于结石巨大、合并严重感染或其他复杂情况,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应用已逐渐减少。
泌尿结石虽然常见,但只要了解成因、重视早期症状、及时诊断治疗,就能有效应对。保持充足饮水、均衡饮食、定期体检是预防结石的关键。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